等待戈多的思想和意义(等待戈多中心思想)
894
2023-06-06
关于【等待戈多的思想意义】,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等待戈多的思想意义:《等待戈多》:面对艰难时事的哲学思考和现实主义启发2、等待戈多的思想意义,面对艰难时事的哲学思考和现实主义启发1、等待戈多的思想意义:《等待戈多》:面对艰难时事的哲学思考和现实主义启发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善于“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于1952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共两幕,于2001年被拍成了电影,豆瓣评分8.5。
《等待戈多》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讲述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的背景中日复一日地等待一 个名叫“戈多”的人。其间,他们还碰到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全剧都是四个人无聊地谈话、无聊地行为。全剧以非理性的形式展现出无逻辑、无情节的场景 ,在支离破碎中表现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是荒诞的,而这种荒诞感是创伤性的,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将结合《等待戈多》这部戏剧的传播背景及影响,进一步解析戏剧中“戈多”形象的内涵及其带来的启示。
01“戈多”从未出现过,但关于“戈多”的讨论从未停止1.《等待戈多》引起关注的背景《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最早的剧本,但它却使荒诞派戏剧引起了广泛注意。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由于其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思想与迥异于传统戏剧的技法,使观众目瞪口呆,毁誉不一。
观众中间形成了两种力量:
誉之者对此剧持赞赏态度,称:《等待戈多》“标志着法国的戏剧革命”,是“异化的里程碑”。毁之者则对此剧大加批评,女评论家玛丽亚·曼内斯评论该剧时说:“没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妈的一点也不懂”。两种力量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然而,人类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理——越是遭到诋毁的东西,便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剧场,观看此剧。
《等待戈多》一剧,仅在巴黎就上演了三百多场,引起了巨大轰动。据说,演出期间,巴黎大街小巷与咖啡馆、酒吧间里,到处有人在议论此剧。
两个熟人见面寒喧,一个问 “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就说“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改变了早期荒诞派戏剧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状况。几十年来,该剧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演。1961年,该剧获得了国际出版奖。《等待戈多》不仅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而且也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 关于“戈多”是谁的探讨剧本名字虽然叫 《等待戈多》,但全剧自始至终,戈多并不曾出现,剧中人虽然在等待他,但却不认识他,他们不知道他是谁,究竟干什么。这样,戈多这个人物,就不再是具有个性的人,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代表物。
戈多究竟是谁呢?西方评论家纷纷作出自己的阐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4种说法:
一是认为戈多由英语god一词演衍而来。god一词的含义是上帝,或者天神、天帝、造物者等,所以戈多是上帝或者同类的支配人类命运的天神。这是一种从语汇出发的解释。二是认为戈多象征死亡,因为死亡主题是贝克特剧本的惯用母题,比如《啊,美好的日子》、《哑剧》等表现的都是人物的死亡。这是从贝克特剧作一贯性的思想主题出发的解释。三是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中,当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误认波卓为戈多时,波卓并没有坚决地加以否认。这是从剧本的阅读方面出发的一个解释。四是认为戈多就是现实中的某某人,比如一个摩托车冠军等等。前两种解释,都抓住了戈多的抽象意义,即认为他不是一个具有人形与人物性格的人,而是一种象征力量。后两种解释都认为戈多是一个具有人形与性格的人物。
笔者更倾向认同第一种说法,戈多它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而更可能是人们信仰里的“救世主”,因为故事里的基本设定是“只要戈多来了,一切就好了”,戈多在剧中人物眼里就是一个“救世主”的形象,不论“救世主”是否真的存在,人们在绝望时,总是期盼着祂的到来。
3. 观众理解间的奇异现象早期,《等待戈多》在纽约演出时,观众由于对此剧难以看懂,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于是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咳嗽、说话,秩序非常混乱。戏还没演完,观众就如同军队一般大批地离开剧场,以致剧院负责人不得不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征求,七万个有智识的观众”。
然而,这出剧并不是没有知音,它在美国的另一个地方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1957年11月19日,旧金山演员实验剧团在圣昆廷监狱为1400名囚徒演出了《等待戈多》。
由于这出戏非常晦涩,导演与演员非常担心——既然巴黎、伦敦、纽约的高雅的观众都理解不了,那么此刻面对世界上最粗鲁的一批观众,情况又会怎样呢?
结果是情况大大出乎导演与演员的意料,囚犯们一开始看见剧中没有女人和逗乐的场面,似乎有些不满,但两分钟后,他们安静下来,静静地观看,一直到散场才离开。
囚犯观众并非因为无聊才自始至终观看《等待戈多》,而是他们的确看懂了。
一个犯人告诉记者“戈多就是社会”,另一个则说;“他就是局外人”。监狱中的一位教师说,囚犯们抓住了此剧的核心,就是“等待”。他说:“他们能理解等待意味着什么……而且他们知道即使戈多最终来了,他也只会使人失望”。
监狱报纸评论此剧时说:
“我们还在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当布局搞得太沉闷、动作显得太迟缓时,我们便互相谩骂,发誓永远分手——可是,话说回来,没有地方可去呀”。
自此《等待戈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戈多这个剧里的人物以及剧中的许多台词,都成了圣昆廷特有的语言和传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观众对《等待戈多》截然不同的态度恰恰表明:越是经历过生活苦痛的人们,越能体会心路的波澜,越能理解等待的现实与无奈,也越是接近生活的真相。
02“戈多”所引发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及现实主义启发1. 存在与荒谬,等待与虚无可以说,《等待戈多》有着无穷无尽的象征意义,表述了极其复杂的思想内涵。但总的说来,它最主要表达的,乃是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在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看来,存在的本质就是荒谬。
正像海德格尔所说的:
“我们是一群无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个没有我们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偶然之中。”
荒谬,这也正是《等待戈多》所要揭示的存在的意义。
这里荒谬的含义需要深入去理解,不只是不合理,也不只是无意义,更不是愚蠢。作者在《等待戈多》这部戏剧里面想要表达的荒谬,更多指的是——存在的偶然性。
《等待戈多》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存在的荒谬—偶然性。通过这种偶然性观点的表达,我们面前世界的本质被勾画出来了。尽管这样的世界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地恐怖凄凉,但它的的确确是真实的,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这样的荒谬,并且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偶然性,那么对于人的理性来说,一切的存在也就不具有那些人们原以为应该存在的意义。但是,人自身恰恰就是一种存在物,比之于其他的存在物而言,他比它们更痛苦的是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对于人类中的聪明者来说,他尤其无法摆脱对自身存在的荒谬性的感知。因此,所有那些真正的智者便一定是痛苦者中的最痛苦者。
在《等待戈多》中,两位主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有着这样的经典对话:
“一晚上空话,半个世纪以来可不老是这样。”
“昨天晚上咱们干了些什么呢?”
“我想咱们聊天了”,.
“聊些什么?”,
“哦……这个那个,我想一些空话。”
“不错,现在我想起来了,昨天晚上咱们谈了一晚上空话,半个世纪以来可不老是这样。”
在他们看来,人生是如此空洞,人们生活的所有内容原来只不过是一场无休无止而又毫无意义的对话;人生又是如此痛苦,人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所有感受原来也不过是寂寞与无聊中的苦熬光阴。于是,不胜这种痛苦折磨的人们便只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未来状态,在永远的等待之中迎接着未来。等待,就是期望在时间之维上来营造自己的另外一种存在。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就是这样等待着戈多,他们深信:“戈多一来,我们就有救了”。但戈多没有来,可能永远也不会来。他们俩人也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等待的东西迟迟不来,想要逃离等待却又根本不可能;希望彼此分开完全行不通,呆在一起却又那样无聊而痛苦。在绝望之中,他们俩人都曾企图自杀,以求解脱,但这也未能如愿。两人的行为看似荒诞,实则又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么的相似,映射着我们现实的生活。
“美丽的地方,妙极了的景象,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干嘛不能”,
“咱们在等待戈多”。
人的一生难免要经历这样的时刻:除了空荡荡的等待,眼前一片渺茫。而在虚无的等待中,等待的也还是虚无,但更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除了等待以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2. 现实主义启示:认识真相是为了更好地正视现实、摆脱幻觉英国作家批评家马丁·埃斯林强调说:
“最终说来,荒诞派戏剧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反映绝望或者回到黑暗的、非理性的势力中去,而是表现现代人为了同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达成妥协而做出的努力。这一剧派力图使人正视人的现实,摆脱那些肯定会造成不断失调和失望的幻觉。……因为人的尊严就在于有能力面对毫无意义的现实。”
或许“戈多”是一个对人的“等待”的嘲弄者,贝克特也似乎是在以一种调侃的态度嘲笑着人生。因此说,在这里“等待”是荒谬的,因为等待就意味着停滞,意味着放弃自由,而等待的结局也只能是一片虚无。从这个角度出发,荒诞派作家们是在努力打碎人们的梦,让人们清醒地面对现实。然而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我恰恰认为“等待”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因为面对世界荒谬的本质,人们只能等待。
等待,在这里更应该是人对冰冷现实的一种虽然无力但却顽强的抗争。这正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那个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一样,石头注定要滚落下来,但他却从未停止推石。人本来就是在织梦与碎梦之间挣扎着,希望、失望、再希望、又失望,一生一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们应该知道的是:他明天也许还会失约,明天的明天,及至永远他都不会来了——因为他并不存在。但请不必问究竟等待的是什么,也不必问究竟为什么还要等待吧。我们已经知道,等待便是人存在的真实过程,在等待的过程之中,人类寻找着存在的真正意义。
《等待戈多》把荒诞的、无聊的、枯燥的现实生活摆在我们眼前。进而表达了贝克特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思与质疑。贝克特使剧中人物在荒诞的戏剧环境之中正视自身真实的生存状况、 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 进而使观众也进一步去完成这种自我审视,找到真正合乎理性的态度的发展道路。
关于生活意义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对于我们现代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审视自我的存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勇敢地摆脱幻觉正视生活也样重要,就像罗曼罗兰强调的英雄主义一样——·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
03结语尽管等待的过程要经历漫长的痛苦,尽管贝克特写尽了等待者处境的尴尬,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仅仅看作是在对人生痛苦进行描述,更不能说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悲观的,就象不能把那些说出了自己的痛苦的人理解为悲观主义者一样。
《等待戈多》实际上是表达了深刻的人们在人生绝望后的一种挣扎,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徒劳、虚妄的挣扎,但依然是顽强而坚韧的。因为人类确实需要为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应该说“戈多”便是这梦的代表),而心怀希望的等待,耐心地坚持付出,面对无尽的失望不气馁不去消极否定生命的价值意义,便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等待戈多》看似荒诞,实际上为正在经受生活考验的我们指出了唯一的出路——耐心等待。
2、等待戈多的思想意义,面对艰难时事的哲学思考和现实主义启发著名的爱尔兰作家贝克特是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善于“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于1952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共两幕,于2001年被拍成了电影,豆瓣评分8.5。
《等待戈多》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讲述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的背景中日复一日地等待一 个名叫“戈多”的人。其间,他们还碰到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全剧都是四个人无聊地谈话、无聊地行为。全剧以非理性的形式展现出无逻辑、无情节的场景 ,在支离破碎中表现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是荒诞的,而这种荒诞感是创伤性的,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将结合《等待戈多》这部戏剧的传播背景及影响,进一步解析戏剧中“戈多”形象的内涵及其带来的启示。
01“戈多”从未出现过,但关于“戈多”的讨论从未停止1.《等待戈多》引起关注的背景《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最早的剧本,但它却使荒诞派戏剧引起了广泛注意。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上演,由于其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思想与迥异于传统戏剧的技法,使观众目瞪口呆,毁誉不一。
观众中间形成了两种力量:
誉之者对此剧持赞赏态度,称:《等待戈多》“标志着法国的戏剧革命”,是“异化的里程碑”。毁之者则对此剧大加批评,女评论家玛丽亚·曼内斯评论该剧时说:“没有比它更糟的了”,“我他妈的一点也不懂”。两种力量各执一词,争得不可开交。然而,人类总有这样一种好奇心理——越是遭到诋毁的东西,便越是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争先恐后地涌进剧场,观看此剧。
《等待戈多》一剧,仅在巴黎就上演了三百多场,引起了巨大轰动。据说,演出期间,巴黎大街小巷与咖啡馆、酒吧间里,到处有人在议论此剧。
两个熟人见面寒喧,一个问 “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就说“我在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改变了早期荒诞派戏剧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状况。几十年来,该剧被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演。1961年,该剧获得了国际出版奖。《等待戈多》不仅成为荒诞派的代表作,而且也成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
2. 关于“戈多”是谁的探讨剧本名字虽然叫 《等待戈多》,但全剧自始至终,戈多并不曾出现,剧中人虽然在等待他,但却不认识他,他们不知道他是谁,究竟干什么。这样,戈多这个人物,就不再是具有个性的人,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代表物。
戈多究竟是谁呢?西方评论家纷纷作出自己的阐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4种说法:
一是认为戈多由英语god一词演衍而来。god一词的含义是上帝,或者天神、天帝、造物者等,所以戈多是上帝或者同类的支配人类命运的天神。这是一种从语汇出发的解释。二是认为戈多象征死亡,因为死亡主题是贝克特剧本的惯用母题,比如《啊,美好的日子》、《哑剧》等表现的都是人物的死亡。这是从贝克特剧作一贯性的思想主题出发的解释。三是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因为在剧本中,当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误认波卓为戈多时,波卓并没有坚决地加以否认。这是从剧本的阅读方面出发的一个解释。四是认为戈多就是现实中的某某人,比如一个摩托车冠军等等。前两种解释,都抓住了戈多的抽象意义,即认为他不是一个具有人形与人物性格的人,而是一种象征力量。后两种解释都认为戈多是一个具有人形与性格的人物。
笔者更倾向认同第一种说法,戈多它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而更可能是人们信仰里的“救世主”,因为故事里的基本设定是“只要戈多来了,一切就好了”,戈多在剧中人物眼里就是一个“救世主”的形象,不论“救世主”是否真的存在,人们在绝望时,总是期盼着祂的到来。
3. 观众理解间的奇异现象早期,《等待戈多》在纽约演出时,观众由于对此剧难以看懂,一时间摸不着头脑,于是在观影过程中不断地咳嗽、说话,秩序非常混乱。戏还没演完,观众就如同军队一般大批地离开剧场,以致剧院负责人不得不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征求,七万个有智识的观众”。
然而,这出剧并不是没有知音,它在美国的另一个地方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1957年11月19日,旧金山演员实验剧团在圣昆廷监狱为1400名囚徒演出了《等待戈多》。
由于这出戏非常晦涩,导演与演员非常担心——既然巴黎、伦敦、纽约的高雅的观众都理解不了,那么此刻面对世界上最粗鲁的一批观众,情况又会怎样呢?
结果是情况大大出乎导演与演员的意料,囚犯们一开始看见剧中没有女人和逗乐的场面,似乎有些不满,但两分钟后,他们安静下来,静静地观看,一直到散场才离开。
囚犯观众并非因为无聊才自始至终观看《等待戈多》,而是他们的确看懂了。
一个犯人告诉记者“戈多就是社会”,另一个则说;“他就是局外人”。监狱中的一位教师说,囚犯们抓住了此剧的核心,就是“等待”。他说:“他们能理解等待意味着什么……而且他们知道即使戈多最终来了,他也只会使人失望”。
监狱报纸评论此剧时说:
“我们还在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当布局搞得太沉闷、动作显得太迟缓时,我们便互相谩骂,发誓永远分手——可是,话说回来,没有地方可去呀”。
自此《等待戈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戈多这个剧里的人物以及剧中的许多台词,都成了圣昆廷特有的语言和传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观众对《等待戈多》截然不同的态度恰恰表明:越是经历过生活苦痛的人们,越能体会心路的波澜,越能理解等待的现实与无奈,也越是接近生活的真相。
02“戈多”所引发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及现实主义启发1. 存在与荒谬,等待与虚无可以说,《等待戈多》有着无穷无尽的象征意义,表述了极其复杂的思想内涵。但总的说来,它最主要表达的,乃是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在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看来,存在的本质就是荒谬。
正像海德格尔所说的:
“我们是一群无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个没有我们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无时无刻不处于极端偶然之中。”
荒谬,这也正是《等待戈多》所要揭示的存在的意义。
这里荒谬的含义需要深入去理解,不只是不合理,也不只是无意义,更不是愚蠢。作者在《等待戈多》这部戏剧里面想要表达的荒谬,更多指的是——存在的偶然性。
《等待戈多》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存在的荒谬—偶然性。通过这种偶然性观点的表达,我们面前世界的本质被勾画出来了。尽管这样的世界在我们看来是如此地恐怖凄凉,但它的的确确是真实的,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这样的荒谬,并且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偶然性,那么对于人的理性来说,一切的存在也就不具有那些人们原以为应该存在的意义。但是,人自身恰恰就是一种存在物,比之于其他的存在物而言,他比它们更痛苦的是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对于人类中的聪明者来说,他尤其无法摆脱对自身存在的荒谬性的感知。因此,所有那些真正的智者便一定是痛苦者中的最痛苦者。
在《等待戈多》中,两位主角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有着这样的经典对话:
“一晚上空话,半个世纪以来可不老是这样。”
“昨天晚上咱们干了些什么呢?”
“我想咱们聊天了”,.
“聊些什么?”,
“哦……这个那个,我想一些空话。”
“不错,现在我想起来了,昨天晚上咱们谈了一晚上空话,半个世纪以来可不老是这样。”
在他们看来,人生是如此空洞,人们生活的所有内容原来只不过是一场无休无止而又毫无意义的对话;人生又是如此痛苦,人们对于自己存在的所有感受原来也不过是寂寞与无聊中的苦熬光阴。于是,不胜这种痛苦折磨的人们便只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未来状态,在永远的等待之中迎接着未来。等待,就是期望在时间之维上来营造自己的另外一种存在。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就是这样等待着戈多,他们深信:“戈多一来,我们就有救了”。但戈多没有来,可能永远也不会来。他们俩人也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等待的东西迟迟不来,想要逃离等待却又根本不可能;希望彼此分开完全行不通,呆在一起却又那样无聊而痛苦。在绝望之中,他们俩人都曾企图自杀,以求解脱,但这也未能如愿。两人的行为看似荒诞,实则又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多么的相似,映射着我们现实的生活。
“美丽的地方,妙极了的景象,咱们走吧”,
“咱们不能”,
“干嘛不能”,
“咱们在等待戈多”。
人的一生难免要经历这样的时刻:除了空荡荡的等待,眼前一片渺茫。而在虚无的等待中,等待的也还是虚无,但更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除了等待以外,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2. 现实主义启示:认识真相是为了更好地正视现实、摆脱幻觉英国作家批评家马丁·埃斯林强调说:
“最终说来,荒诞派戏剧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反映绝望或者回到黑暗的、非理性的势力中去,而是表现现代人为了同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达成妥协而做出的努力。这一剧派力图使人正视人的现实,摆脱那些肯定会造成不断失调和失望的幻觉。……因为人的尊严就在于有能力面对毫无意义的现实。”
或许“戈多”是一个对人的“等待”的嘲弄者,贝克特也似乎是在以一种调侃的态度嘲笑着人生。因此说,在这里“等待”是荒谬的,因为等待就意味着停滞,意味着放弃自由,而等待的结局也只能是一片虚无。从这个角度出发,荒诞派作家们是在努力打碎人们的梦,让人们清醒地面对现实。然而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我恰恰认为“等待”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因为面对世界荒谬的本质,人们只能等待。
等待,在这里更应该是人对冰冷现实的一种虽然无力但却顽强的抗争。这正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那个西绪弗斯推石上山一样,石头注定要滚落下来,但他却从未停止推石。人本来就是在织梦与碎梦之间挣扎着,希望、失望、再希望、又失望,一生一世,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们应该知道的是:他明天也许还会失约,明天的明天,及至永远他都不会来了——因为他并不存在。但请不必问究竟等待的是什么,也不必问究竟为什么还要等待吧。我们已经知道,等待便是人存在的真实过程,在等待的过程之中,人类寻找着存在的真正意义。
《等待戈多》把荒诞的、无聊的、枯燥的现实生活摆在我们眼前。进而表达了贝克特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哲思与质疑。贝克特使剧中人物在荒诞的戏剧环境之中正视自身真实的生存状况、 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 进而使观众也进一步去完成这种自我审视,找到真正合乎理性的态度的发展道路。
关于生活意义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对于我们现代的读者和观众来说,审视自我的存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勇敢地摆脱幻觉正视生活也样重要,就像罗曼罗兰强调的英雄主义一样——·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
03结语尽管等待的过程要经历漫长的痛苦,尽管贝克特写尽了等待者处境的尴尬,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仅仅看作是在对人生痛苦进行描述,更不能说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悲观的,就象不能把那些说出了自己的痛苦的人理解为悲观主义者一样。
《等待戈多》实际上是表达了深刻的人们在人生绝望后的一种挣扎,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徒劳、虚妄的挣扎,但依然是顽强而坚韧的。因为人类确实需要为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应该说“戈多”便是这梦的代表),而心怀希望的等待,耐心地坚持付出,面对无尽的失望不气馁不去消极否定生命的价值意义,便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等待戈多》看似荒诞,实际上为正在经受生活考验的我们指出了唯一的出路——耐心等待。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分析等待戈多的思想艺术性,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等待戈多的理解,如何理解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简述《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