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人的目的(守陵人百度百科)

开心常识网 1415 2023-06-28 01:01:01

关于【什么是守陵人】,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什么是守陵人:清朝亡了111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2、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1、什么是守陵人:清朝亡了111年,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谁来发工资?他们是谁?

在大清灭亡111年后,有人突然发现,一些人还在守着清朝的皇陵。

为什么还有人守皇陵?他们是谁?靠什么谋生呢?

这其中的渊源得从初代守陵人讲起。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守皇陵:清闲、宽裕与死亡并存的差事

清朝的皇帝在登基之后,便开始修建皇陵,与皇陵相配套的,就是守陵人团队。

初代守陵人主要执行巡逻守卫、祭祀典礼、修缮等任务,于此同时,宫中的内务府还会派遣专业的宫人和差役维持皇陵日常运行。

内务府人员大多住在绕陵风水墙以内,离皇陵中心更近,内务府的营房被称为“圈”,比如在清东陵,前前后后共有八个大圈。

这些圈多呈点状分布,以各个皇陵为中心,逐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慢慢有了小集市的模样。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这些圈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和变迁,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守陵村,而现在的村民也多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人。

当时,守陵人的职位人数固定,而差役的数量却是随国势的起伏而变动,和招工一般,发展好了,便多招些,条件差了,便少些。

各个部门在皇陵的日常运行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个皇陵的“软环境”结构便搭建完成,俨然成为一个与世不同的“小社会”。

所需所购,应有尽有,不轻易与外界相通。

既然这般完善,那当时这群守陵人的俸禄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清朝的普通百姓,年收入约20两,数量上虽说不多,但购买力却不弱,足够买一座京城的房子了。而守陵人呢?

据记载,乾隆时期的永陵,位居三品的最高长官,他一年俸银有150两、俸米折银90两、养廉银20 两,朝廷拨给的养赡地各480亩。

而最低的七品官员,他们月工资有2两,各级养赡地90亩。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而差役的待遇不像官员那般,匠役月工资仅有5钱(半两),厨役只能领取米面盐等作为报酬。

在清东陵和清西陵,守陵的官员每月都能领取到俸银和粮米,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

除了固定工资外,守陵人还会收到随机掉落的“皇家福利”——皇帝的赏赐,比如康熙曾多次赐给守陵官员牛羊、马匹以及金银财物。

特殊的政治地位,终身制,工资走财政按时发,不纳税,动不动还有布匹等福利补贴掉落,一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大祭、每月朔望日二十小祭,每逢国家重大庆典也举行告祖祭礼,守陵人过着清闲又宽裕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最鼎盛的时期了。

王朝长久的保障让他们放下了居安思危的观念:这可是皇陵,怎么可能会苦着祖先?

由于生活安逸,又有闲时,百年来大多数守陵人逐渐养成讲究和享乐的心态,不懂节约,也不考虑往后。

内务府居住的“圈”里青砖布瓦、陈设讲究,守陵人饮食精细,还注重教育,一切看似十分美好,但是收益往往和风险绑定在一起。

守陵人还得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当时不可侵犯的皇权,也有不少因触犯条律被处死的宫人。守陵人借势被抬得很高,却也被动地和整个大清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在清后期,严重的财政赤字使得清政府削减了守陵人的俸禄和兵役的口粮,他们的生活质量每况愈下,不复当年的精致与讲究,而当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们的好日子似乎也到头了。

守陵人的式微、挣扎、分化

1912年2月12日,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同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的优待条件》,其中提及守陵官员和差役的俸禄饷银自此由民国政府支出,中国民国也会设立卫兵妥善保护皇陵。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然而不到3年,民国政府便不能全额支付这一笔庞大的经费,只能一减再减。

守陵人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开始变得艰难。他们不得不向皇室申请出租风水墙外的土地,获取租金,以补贴差役,维护祭祀的进行。

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在1924年的北京政变后,这一优待条件也被抹去,除了皇家私产外,其他一切尽归“国有”。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从此,守陵制度消亡,“守皇陵”也名存实亡,守陵人“下岗”,失去了一切生活来源,只能依靠自己的一双手,重新创造被当时社会“认可的东西”。

民国政府为了安抚世代以守陵为生的人们,做好过渡工作,将陵园内的土地按人口一一划分给他们。

失去了清王朝强大的“保护伞”,以及丰厚的利益驱使,许多原来地位较高的官员开始纷纷逃离,另谋“高就”。

而底层的守陵人因世代扎根于此,守皇陵的历史记忆和家族传统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之中,守皇陵在更多意义上成了一种习惯,有人会主动背弃自己的故乡和祖先吗?

此时,“守皇陵”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形成了有着共同生活习俗、语言、服饰、观念的村落,亲族在这里,家在这里,那未来会在这里吗?

像一棵百年大树一般,如果要连根拔起,必定元气大伤。

于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力更生。

其中一部分守陵人由于习惯了坐享其成的生活,便直接将自己划分的田地租赁给别人,靠收租谋生;

有一部分人携家带口离开去别的地方,以谋生存;

还有些人学习务农,尝试自己种地。

然而,因为守陵人脱离大社会环境太久了,他们不事生产,也不懂经商,没有一个可以糊口的手艺,又正值民国时期,军阀割据,覆巢之下无完卵,那段时间他们着实过得凄风苦雨。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一时之间,原本繁华的守陵人村落,几日里村去人空。

一部分人为了生计,无奈之下暗中去砍伐山间的林木。

当时的清东陵和清西陵选址在风水宝地上,周边都有秀美的山川,但更令人眼红的,还有陵墓里珍奇的陪葬品。

一些守陵人开始铤而走险,监守自盗,他们窃取皇陵内的物件,只为换取口粮和更高的地位。

守陵人的分化与“变质”从这个时刻慢慢明显起来了,人人都知道皇陵是座宝山,有人克制住了,但有人伸手取宝了。

在朴素的价值观影响下,一部分人遵循“乱世之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在他们看来,守皇陵只是一份谋生的手段,既然活不下去了,盗皇陵就是最快速的捷径。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另一部分人中,有的还没有形成传世文物的概念,只是隐约察觉到:祖宗们毕生守护的物件,哪怕至今它“失去了守护的价值”,不需要他们继续守护了,也不能任由着人这番糟蹋祖宗的心血,他们也不屑于作出盗宝的举动。

要说原因的话,哪怕时代变了,也不应该彻底走到了以往祖先的对立面,将其完全摒弃。

有的已经意识到,在千百年后,现在寻常的东西也会因时间变得有独特的价值,何况皇陵,所以不能肆意破坏。

前者基于传承,后者基于远见,都铺就了未来守陵人的路。

与此同时,民国政府派来守陵的卫兵,由于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的问题,对陵墓的安防情况也处于一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他们对皇陵内的东西兴趣更大。

但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私底下,他们选择“闷声发大财”。

直至1928年,军阀孙殿英明目张胆地将军队开往清东陵,以不得耽误正事为由,命令士兵将附近的“闲杂人等”一律清退,随后又派人潜入了皇陵,掩耳盗铃般地用火药强行破开了陵寝的石门,并搜刮了慈禧和乾隆的陵墓,变卖了陪葬品以充军需。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盗墓事件被全国知晓后,引起轩然大波,清朝皇族遗老遗少纷纷要求民国政府严惩孙殿英,并给予说法,民国政府却将此事轻轻放下。

这件事也加剧了当地守陵人的分化。

到了抗战时期,为保护皇陵,溥仪派遣的一支队伍,与八路军达成协议,因此,华北的抗日活动尽量避开了清西陵地区,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殊途同归,清西陵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渐渐地,守陵人不再局限于一村一地和后辈们,皇陵的意义也逐渐多样化。

现代的“守陵人”与“护陵人”

新中国成立后,东西陵的人和普通大众一般,翻身做了主人,清皇陵也由国家统一设置了文物管理处,有了现代科学的“护陵人”。

从1978年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守陵村的发展势态良好,村民的整体收入也呈上升的趋势。

2018年,借助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清西陵所在的易县,通过“一城五区四带”,高质量地完成了脱贫致富。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在百年的时间里,冰冷冷的皇陵被一个个凡人沾染上了俗世的气息,这也契合了文物本身的特征,皇陵除了是皇陵本身外,它还被打上了守陵人深深的烙印。

尽管“宝山”的象征意义与原先不同,皇陵也展现了新时代独特的价值——无论是清朝历史的研究素材还是清朝艺术的探索与重现,皇陵作为载体,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新的宝藏地。

或许有一天,皇陵地区会成为“研究守陵人演变历史”的绝佳之地呢?守陵人的演变历史也可以讲得十分有趣。

与此同时,“守皇陵”这件事,也在守陵村里传承了下来,生于此,长于此,并以此谋生的人们与皇陵同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地的孩子们在那些传说故事里,在成长经历中,在大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了解到了祖先们守皇陵的过去,代代传承,他们对陵区有着更深厚、更复杂、更热烈的感情——皇陵不只是文物和遗产,它已经转化为故乡,结合了过去和现在,和他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成了新时代的“守陵人”。

初代守陵人依托皇陵而生存,在大清灭亡111年后,现在守陵人同样依托皇陵而生活。

不同的是,他们守护的出发点不同了,从受命于皇权到发自本心的喜爱与靠近,从吃“清朝皇粮”到自给自足,从被动到主动。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正如现在很多东陵人、西陵人以及关外皇陵所在地的人们,为自家祖上守过皇陵而骄傲一般,这份特殊的经历,让他们有了独特的身份认同。

再加上旅游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吸纳了众多当地居民从事依托皇陵发展的旅游经济。

多重因素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本身成为皇陵故事的延伸。

除去那些天潢贵胄们的身后事,关于皇陵的现代解说里还留下了他们普通人的身影。

通过导游身份,民俗村、习俗体验等方式,现代守陵人们讲述着独属于他们的村庄历史、家族历史、风俗面貌。

在新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是皇陵生动的解说者。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还有部分“守陵人”始于兴趣,通过努力,加入了现代“护陵人”的队列里。

他们学习现代科学的文物管理知识,收集各项资料、维修文物,积极参与到皇陵的管理之中,如同他们的祖辈一样,亲身投入到皇陵的保护中,由皇陵讲述更多因它而生、因它而变的故事。

2、什么是守陵人,守陵人为何依旧死心踏地守皇陵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被迫退位,宣告着清朝成为历史。

如今距离清朝覆灭已经过了111年,让人意外的是,如今仍旧有人守护着皇陵。

皇朝都覆灭了,统治者早已不在,那么这些守陵人都是什么人?为何如今依旧在守护皇陵?他们有工资吗?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

清朝陵寝

古人都很迷信,极信风水,皇帝尤为甚之,十分注重自己死后的长眠之地,他们认为这不仅关系到死后的待遇,还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

皇帝掌握了天下最好的一切,所用所享无一不精,就连死后也要彰显作为皇帝的风采以及高贵。

所以,基本上皇帝刚继位,就会挑选一块风水宝地,耗巨资为自己修建陵寝,并且不等陵墓修好就要经常去监督,视察和参观。

清朝的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个是他们入关以前的叫做盛京三陵,入关后的两个分别叫清东陵、清西陵。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盛京三陵位于如今的辽宁省沈阳市,三陵分别是福陵、昭陵、永陵。

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及皇后;永陵内安葬着努尔哈赤的祖先及福晋。

清东陵共包含了15座陵墓,位于今河北省唐山市下属遵化市,是清朝三个陵墓位置中埋葬人数最多的。

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慈禧太后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定东陵及其它皇后、嫔妃、公主、王子等的陵墓。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清西陵共包含14座陵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永宁山下。

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

古人常说:“入土为安”。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自己去世后被人打扰,尤其是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来说。

另外,埋葬在皇陵里的人无不昭示着身份的高贵,身份地位越高、家族越强大,陪葬品就越多越珍贵。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并且,他们认为一旦自己的墓被盗了,那么自家的风水也就被破坏了,对王朝的千秋大业有着严重的影响。

为了不被人打扰,也为了守护陵墓不被盗,皇帝就设置了守陵人的职务。

清朝时期守护皇陵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守陵也并不如我们所想是个苦差事。

是什么人在守陵?

清代守陵是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的,每修建一座陵寝,就会有专门的人来保护、服务和祭祀。

关于守陵人的选择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没有身份资质的人不能用,并且守陵人选定后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常常会世代流传。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所以,当时清朝的皇帝选人守陵的条件很简单:要么是自家人,要么就是高官,后来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也加入了备选群体。

高官可以高到什么程度呢?宗室王公有亲王至辅国公,大臣有正三品至正九品不等,甚至还有皇子、王爷等等。

皇帝派这些人守陵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家人的信任,另一方面也相当于发配,这部分人大都是临时的,说不准那天还会被皇帝召回京城。

康熙和雍正时期就曾派过胤祉、胤禵、胤禑、胤祁几位皇子守陵。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康熙

雍正帝为了加强对陵寝的管理,从宗室内派郡王一员,奉恩辅国公二员,到东陵任护陵大臣。

乾隆以后,派来东陵的守护大臣由王爵改为贝子爵,由3名减到2名。

雍正皇帝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特意配备了一支专门的护陵卫队,将几十户上三旗的满族子弟从千里之外的沈阳,和百里之外的北京,迁到了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一带。

在满族八旗子弟中,只有属于正黄、镶黄、正蓝上三旗的子弟才有资格成为守陵人。

入关后战事减少,许多八旗子弟无事可做、无官可当,成为守陵人也就相当于给自己谋一份事业,虽说从此以后不能加官进爵出人头地,但胜在稳定安宁。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比如,关外三陵之一的永陵就拥有一支规模极大的护陵队,人数最高时有3000人。

除了八旗子弟,还会有一部分内务府的宫女太监接受指派,成为守陵人,负责陵墓日常的洒扫以及祭祀安排,毕竟守陵也是为皇帝服务的一部分。

其中,一些世代服务于皇帝、王公贵族之家的包衣官员,是非常容易成为守陵人的,这也是他们向主子表达衷心的一种手段。

虽然守陵的工作虽说比不得京城繁华,但除了枯燥也没别的坏处。

另外还会在当地的百姓中挑选一些人作为陵户,他们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网户、牛羊工、养鹰的、养鸟的……一干就是一辈子。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相对古代的大多数平民百姓而言,有一份能世代相传的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虽说守陵挺艰苦的,护卫队不能私自与外界接触,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朝廷为了让这些人心甘情愿留下,给予他们极其丰厚的待遇。

清朝守陵人待遇有多好?

当时,守陵的人主要工作就是为陵寝服务,一切的经济来源全部都由朝廷提供,他们不从事任何的农耕生产等活动。

朝廷发放的俸饷有俸米和饷银两种。

官员发放老米、白米和粟米三种,俸饷一半发三色俸米,另一半发现银。

差役和甲兵则只发粟米,另一半同样发现银。

地位最高的守陵人,每年俸禄就有1300两银子和595石俸米,最低等的士兵每年也有十多两的收入。

每月也会给官员家的妇人纱一匹,高丽布二匹。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陵寝在外人看来十分神秘,但是其中也蕴藏着一个完备精密的小型社会。

清政府还在每处陵寝都设有专门的事务衙门,与六部并列,级别非常高。

还建造号称“东陵三镇九营八圈”的廨舍营房以供居住。

官兵员役们常常都拖家带口的来守陵,清政府会按等级给他们分配各自的营房居住,以家庭为单位,独户为院。

等级最高的官员住房的院落占地三亩,而等级最低的员役们,住房院子只占地二分五厘。

护陵大臣则有专门的王府,修建得十分气派,还带有小花园。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并且,在这里还有学校,不但是满文汉文双语教学,还有音乐、舞蹈和骑射等课程,学生都是守陵人的孩子。

上学不但免学费,每个月还会有专门的生活费补助,这个待遇真的非常不错了。

这些守陵人的孩子一旦出生报上户口后,就能享受到七品待遇,放到现在就相当于是正处级。

除了祭祀时间外,这些守陵人都十分悠闲,从不种地也不会种地,每天逗逗鸟、遛遛狗,然后就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讲究吃喝上。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但是,供养如此大规模的群体,每年的花费可想而知是多大的开销。

以乾隆三年为例,每月官员俸饷乾银二万八千余两,每月米石四千余石。

到了清朝晚期,国库空虚,慈禧太后为了缩减开支,就一再下令缩减他们的开支。

虽说比不得以往,但是俸禄也足够生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朝倒了。

大清亡了之后的守陵人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推了清王朝统治,清朝皇室以和平退位的方式和国民政府签订了八项优待条款。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其中第四条为:“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善保护。”

国民政府承诺每年给清室拨付 400 万元用来做日常用度,靠着这笔钱清陵还可以正常维持。

不然,没有国库支持,只凭清朝皇室的私产和国民政府的补助,根本负担不起皇陵的维护与修缮。

然而,不久后袁世凯就窃取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自己登基称帝,之前与清朝签订的条款自然也形同虚设。

守陵人再也受不到任何的优待,即使有了国民政府分配的土地,他们也并不擅长耕种。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有一部分守陵人和紫禁城中的太监一样,偷盗陵园的陪葬品拿出去变卖。

但大多数人都靠出租土地的租金为生,或者外出做小生意。也有少部分人依靠修建古建的手艺从事瓦工、油漆工等工作。

尽管生活困难,但他们还是凭借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选择留在这里,守护着这里的一切。

1928年,一群土匪盘踞在东陵附近,清东陵所处的马兰峪,孙殿英的军部不过几十里而已,按那时的“潜规则”,那可以算他的“地盘”。

于是,孙殿英借着剿匪之名,用炸药炸开了乾隆和慈禧两人的陵墓,挖出乾隆和慈禧的遗体,盗走了大量陪葬品。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此后,清陵陆续遭到了盗墓贼的盗掘,这种乱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改善。

新时代的守陵人

世代生活在陵墓附近的守陵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如今的东陵满人乡。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各项发展都已经十分成熟完善,无论是工业还是教育,人口也发展壮大到上万人。

旧时代的那些职业守陵人,有的在当地定居成为陵园周边村落的普通农民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又或是离开陵园自谋生路。

留在当地的人有的搞起了农家乐,有的做古建筑生意。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如果遇到想要破坏文物的游客,上些年纪的老人都会立马站出来制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作,关外三陵是最早归政府管理的,由国家人员负责,清朝皇室主要负责祭祀事宜。

位于关内的清东陵在1952年被政府接管,并成立了东陵文物保护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政府成立西陵文物保护所,接管了西陵,同样在1961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准确来说,现在的清朝皇陵的“守陵人”是国家设置的文物管理所。

现如今,文物管理处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当初守陵人的后裔,一些人进入了文物修护的专家组,有一些凭借对陵墓的了解成为接待游客的解说,有些人则进入了文物管理处的古建筑队。

如今,他们和自己的祖上一样“吃皇粮”,拥有国家的编制,由国家发工资。

这样看来,守陵人的职业并没有随着历史的长河慢慢消失,反而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即使清朝已经灭亡,但他背后的厚重历史并没有消失,依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什么是守陵人,为何至今还有人守皇陵

那些凝结着古老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传承与守护。

而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1967年去世后骨灰曾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1995年,清西陵的工作人员说服了溥仪的妻子李贤淑,将他的骨灰迁到了清西陵,迁到了当初溥仪登基时就选好的陵墓地点。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什么是守陵人物,什么叫守陵,守陵的人一般是什么人,守陵人是干什么的,守陵人的使命。

上一篇:聂远前妻阳光个人资料(聂远前妻阳光妻子生日祝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