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乡村振兴回农村)
1592
2023-07-09
关于【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今天常识编辑棒棒子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2、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扶贫日志里的精准扶贫1、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从脱贫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奋斗来源:昭通新闻网 北纬29度
时间回溯到2021年1月,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冲刺,昭通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185万群众稳定脱贫后,昭示着昭通进入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昭通上下一心,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对昭通的发展要求,通过持续推进“六大战略”,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在乌蒙大地迈出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铿锵步伐。
鼓急号催,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昭通发出最强的乡村振兴动员令,全力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推动力量和重心下沉,切实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抓实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消费帮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大幕初启,市委、市政府勾勒出昭通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全市有8个县(区)纳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县纳入省级重点帮扶县,到2025年全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启动创建示范乡(镇)25个、精品示范村90个、美丽村庄744个。
乡村振兴之于昭通,不仅是民生之要、崛起之策,更关乎昭通未来。面对新发展机遇期,昭通上下一心,努力谋划乡村振兴这盘棋,把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重中之重,以“四个三”工作法,逐渐破解困扰发展的4个难题。
乡村振兴,关键点在群众增收。在乡村振兴的定位上,昭通通过健全“三个机制”,进一步压实了增收责任,做好“人”这篇文章。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负责,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制定出台实施办法,压紧压实市、县、乡、村、组“五级责任”。随着昭通发展的不断深入,今年以来,昭通把脱贫人口增收工作上升为“产、城、人”三篇文章中“人”这篇文章的中心任务。挂钩包保机制——37名市级领导挂县、联乡、包村,9名市级领导挂钩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选派4031名队员驻村帮扶。建立收入监测网格2.5万个、网格员5.5万人,每季度采集收入,分析比对。对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低收入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行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一户一策,精准对人”制定落实增收措施。调度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每月轮流到县(市、区)召开现场会进行调度。市级专班每月对脱贫群众增收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排名。市级综合督导组每月开展一轮实地督查,市纪委监委实施乡村振兴领域“问效行动”,发现问题现场交办、跟进整改、限时销号。通过不断努力奋斗,2022年末,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233元,较上年增长15.69%,今年预期增长16%以上。
乡村振兴,关键点是找准群众增收的路径。通过建立“三个清单”,昭通明晰了群众的增收路径。重点项目清单——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制定出台了衔接资金使用管理12条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抓实项目库建设,全市规划脱贫人口增收重点项目294个总投资64.21亿元,目前完成投资7.1亿元,切实把宏观的增收“大任务”转化为具体落实的“小项目”。重点工作清单——聚焦全年目标,实行动态管理,每月派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月底进行盘点交账,完成的提交成果、未完成的继续推进、新增的列入清单,确保增收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落实。增收负面清单——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围绕脱贫群众增收制定了7条负面清单,筑防线、划红线、守底线,确保今年底全面消除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力的家庭,杜绝出现连续两年收入下降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事求是抓增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振兴,需要找准增收点。通过突出“三个重点”,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就业保增收——在稳住26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大盘的基础上,创新实施提高组织输出、省外输出、技能输出和延长务工时长“三提高一延长”增收措施。2022年,组织化输出37.43万人、技能培训24.5万人,新增省外输出8万人,平均务工时间延长至9个月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突出产业抓增收——坚持把做好“产”的文章作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硬支撑,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制定实施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包”,强龙头、延链条、育主体、树品牌,做优做强优势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突出示范促增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的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实验示范村已投入运营,通过借鉴、复制、推广,全市完成打造并投入运营4个、在建41个,计划到2025年建成实验示范村庄100个,辐射带动建成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在昭通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乡村CEO学院”,为实验示范村庄培养、输送乡村职业经理人,一期46人已完成培训上岗。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实现群众持续增收。昭通通过探索“三个改革”,进一步激发群众增收潜能。“两办法”管住钱——立足昭通部分地方建房耗费、人情负债的实际,管住农村攀比建房行为,引导农户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回城不回乡,在县城、集镇买房;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不正之风,编发农村理财手册,帮助群众管好“钱袋子”。“双保险”兜住底——每年设立保费规模1亿元的政策性防贫保险,兜底保障无业可扶、无力致富的低收入群体,2022年度赔付4950万元,有效防止15234户返贫致贫。设立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昭通惠民保”,在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特困人员、孤儿及“三类对象”分类资助购买惠民保,医疗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再进行赔付,防止因病返贫。“多模式”创收益——积极探索推行集体经济混合股份制、“三变改革、五大合作”等试点工作,采取村企合作、村社融合、村村抱团等多种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2年村均收入19.72万元。今年,全市统筹资金2.62亿元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所得收益按入股比例分红,每年村均分红收益3.15万元。
通过持续聚焦群众增收、共同富裕,2.3万平方公里的昭通大地上,630万昭通干部群众笃行实干,奋力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昭通新篇章。
2、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扶贫日志里的精准扶贫夜幕下的中廖村,天空与星空帐篷交相辉映,预示着中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正描绘出新时代黎族村寨秀美灵动的神韵风采。华侨城的入驻,让中廖古村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走上了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在贵州省天柱县,王日新十几次来到石洞镇调研;在三穗县白家村,赵术民走访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的就业情况。他们都是2003年华侨城与三穗、天柱两县建立起对口帮扶关系后前往两县挂职的华侨城干部。
贵州省黔东南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全景
201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央企华侨城集团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立足自身战略转型和产业特色,结合贫困区域特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旅游 美丽乡村”“产业扶贫 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华侨城集团赴三穗开展定点帮扶调研工作座谈会
人才扶贫、基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短板扶贫、文化扶贫——这是在脱贫攻坚上,华侨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段先念提出具有华侨城特质的“六大路径”帮扶思路。
三穗县颇洞村旅游示范点,天柱县三门塘、金凤山旅游景区,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精准扶贫景区,元阳莲雾种植基地……2018年,华侨城集团结合自身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实施定点扶贫提升当地产业活力,因地制宜共筑“100个美丽乡村计划”,同时号召全集团参与文化教育慈善行动中,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
海南三亚中廖村
扶贫先扶智,帮扶暖人心
全员参与文化教育建设
为扶贫地区输送人才血液
11月的贵州天气微凉。山野夹道,穿镇过村,一辆小车从天柱县县政府出发,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2个多小时,终于抵达47公里外的石洞镇水洞小学。
“咱们去看看孩子们吧!”车门打开,从车上迫不及待地跳下了三个穿着朴素的人。其中两位是当地县政府办的工作人员,另一位正在说话的则是在天柱县挂职副县长的华侨城扶贫干部王日新。
2017年到天柱县挂职以来,王日新不止十次来到石洞镇调研,而这一次是为了11月20日开展的“2018华侨城集团定点帮扶贵州三穗、天柱两县系列活动——大型募捐活动”的前期物资需求进行调研。
年久失修的食堂、正在脱落的墙面、落后简陋的设备……令王日新想象不到的是,它们承载了从幼儿园到一至六年级的8个教学班145名学生的学习生活。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所深度贫困乡镇学校奋发图强、不向困难和贫困低头的精神。”在接触过仅有的玩具是木陀螺和铁环的孩子之后,王日新深感城乡教育资源的落差,在扶贫日志中写下:尽快将捐赠的财务送到孩子的手上,希望能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一些帮助和改变……
不久后,他的愿望实现了。辅导教材和读物10862本,文体用品4580件、学生被套1933套……康佳集团捐赠彩电220台,华侨城医院捐赠医疗器械20套、中频治疗仪2台,华侨城文旅科技公司捐赠了幼儿攀爬组合1套。华侨城华东集团、西部集团、房地产公司和香港华侨城等分别捐赠了电脑、显示器、电视、打印机等共200多台。
华侨城集团广大员工的爱心细流汇聚,“暖心•同行”捐助活动给了三穗、天柱两县的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据统计,定点帮扶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共募捐到爱心款及爱心物资价值总计近200万元。
三穗县开展苗族传统手工刺绣技术培训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这是华侨城定点扶贫的理念之一。在三穗县高寨小学的教室里,华侨城及下属21个“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在进行“小红花”支教;在黔东南州旅发委及16个县市旅游局的书刊架上,放着已经被翻看折旧的华侨城自办刊物;黔东南州苗族、侗族的同胞们,正在表演华侨城参与策划的天柱县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将文化融入扶贫行动中,注重把当地民族特色和集团文旅优势结合起来,更是华侨城正在身体力行的。
三穗县寨头村挂职第一书记尹剑(左三)
在贵州,像王日新这样的华侨城扶贫干部还有3名,分别挂职黔东南州常委、副州长,三穗县副县长以及三穗县台烈镇寨头村第一书记;在西藏,6名扶贫干部被选派赴林芝开发建设林芝汽车营地项目。华侨城采取人才“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接收了两县4批81人次基层干部到华侨城集团开展学习锻炼。
广东汕尾陆河 华侨城·螺溪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产业扶贫
距离三穗县整县减贫摘帽还有不到50天。田间地头,乡里林间,乡民们都能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访于贫困户的家中。
在白家村,挂职贵州省三穗县常委、副县长的华侨城扶贫干部赵术民,和脱贫攻坚指挥所的同志正在挨家挨户核实他们的收入情况。他发现,“三穗鸭”已经成为乡民们常挂嘴边的热词。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主营三穗鸭业务的企业有18家,已有1家产值上亿。
华侨城集团领导调研三穗鸭产品
几年前,因为当地缺乏产业,这里的人们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在2018年全县投入6.8亿元实施产业扶贫后,赵术民发现留下来工作的人变多了。不仅仅是三穗鸭产业,商品蔬菜和精品水果、食用菌、竹馏、中药材……这里的特色产业日渐丰富。“三穗县积极调动各方面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提出1 2 n产业发展布局。” 赵术民在他的扶贫日志中记录。
最近,当地干部口中出现了个新词——“基金+股权投资”。去年10月24日,华侨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段先念来到这里调研产业时提出,探索央企和民企共同组成新的混合所有制模式,通过基金+股权投资的方式,把三穗鸭打造成贵州省龙头产业。
基金扶贫对于华侨城来说并不陌生,早就用于着力解决扶贫资金的核心难题。例如充分运用国家开发银行文化旅游产业扶贫资金授信,以“长期低息贷款 股权合作”模式激活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建立了总对总、整体授信、分笔审批的“产业 金融”长效合作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践行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华侨城不断输出自身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把准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脉搏,整合资源开拓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三穗县的产业扶贫案例并非个例。华侨城集团总部1400公里外的云南元阳,5000多亩的莲雾种植基地不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成为了当地农民津津乐道的特色农业转型项目;从荒山荒地到“热带水果 文化旅游”的百果公园田园综合体,是华侨城云南文投集团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并进行周边产业拓展的成果。
汕尾陆河螺溪谷农礼铺子
在广东汕尾陆河华侨城·螺溪谷的农礼铺子里,游客络绎不绝,都在选购当地专业养蜂人精心培育酿造的花蜜“花中品·陆河”。这里成为了当地各类新鲜生产的农创产品的“栖息地”,从鲜花种植到蜂农养蜂,再到蜂蜜酿造,这是华侨城帮助陆河乡村青年创业,拓展陆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当地农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成果。
一边是选择地域支柱产业打造“一县一品”龙头产品的“摘帽—脱贫—致富”可持续帮扶模式,另一边是集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体育运动、绿色生活为一体的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县……在华侨城的产业扶贫下,本地贫困户通过入股分工、农产品加工贸易、旅游相关行业劳动输出等方式刺激自身生产就业,从而增加实质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云南元阳梯田
精准发力 旅游扶贫
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建设美丽乡村
初升的第一抹阳光透过天上漂泊的朵朵白云,缓缓洒落在海南三亚中廖村,微风拂面,树木沉香。村民黄菊金的一天开始了:待田间劳作结束,她进行简单梳洗,化上精致妆容,步行10分钟前往黎家演艺小院准备演出。
和她一起的还有擅长黎族歌舞的黎鹏飞,调音师孙发宾,展现织黎锦技艺的麦亚连。自从华侨城海南集团进驻中廖村以来,在保留村中好水好景的基础上,将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巧妙地舞台化和艺术化,给予村民施展才艺的舞台,还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吃上了家门口的“旅游饭”。
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迎来了美好的午后闲暇时光。“非常感谢华侨城海南集团免费为村民开展文化演艺及仪容仪表等方面的培训,要不然自己不可能提升得那么快。”黎鹏飞说。
以“村民原汁原味表演”为最大亮点,走一条主打文化招牌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华侨城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进行旅游扶贫,村民成为了文化演艺的表演者,传统的灼叭、椰胡等乐器有人欣赏,古老的黎家乐谱有人传承,加深了村民与外界的往来,提高了村民收入。
华侨城按照旅游扶贫思路,促进农旅结合、农旅融合。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支撑,以人民为中心,共筑“100个美丽乡村计划”。正是因为坚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华侨城的多点定点扶贫成效凸显。
云南迪庆州维西小镇冰酒葡萄生产基地
在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由于特殊的海拔高差悬殊、光、温、降水分布不均匀等地理气候特点,适合种植冰葡萄。高原冰酒小镇葡萄种植基地项目应运而生。
在西藏林芝,华侨城集团则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林芝市政府联合落实察隅县产业扶贫,打造林芝华侨城国际汽车营地项目,以该项目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推动林芝全域旅游及经济发展。
海南三亚中廖村
在海南,华侨城海南集团积极响应海南省“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号召,以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在精准扶贫上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三亚中廖村、文门村、天涯小镇、南山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形成了美丽乡村的华侨城模式,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中廖村外,文门美丽乡村、稻花香里项目也已于去年底启动建设。项目将积极整合社会和民营资源,保留古朴自然和乡村特色,打造特色文门,成为开拓乡村旅游全产业链的有力实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乡村巨变扶贫,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的感悟,回首乡村振兴重踏扶贫之路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