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东的山指哪座山(古代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
1855
2023-08-06
关于【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山东山西分界线是哪座山,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山东山西是哪座山?河南河北是哪条河?这八个省份分界你知道几个?2、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山东山西分界线是哪座山1、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山东山西是哪座山?河南河北是哪条河?这八个省份分界你知道几个?“硬核”的山东人,“实在”这个词几乎成了山东人的专属。就问你 ,够不够狠!
在历史上还有一层渊源——古代的“山东”其实就是崤山之东,包括了河南。
记得高中学历史经常看到春秋战国时秦国和六国打仗,每每一出兵,就打山东。
结合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会让我们疑惑莫非秦国有高达,要不然咋能刚出陕西,就直接打到山东省了。中间隔着那么大的河南省呢,你们秦国当韩赵魏三国是空气咩……
说起来,中国许多地名,确实起的很让人费解。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等,命名来源非常杂。
还有细心的童鞋说,为啥有陕西没有陕东,为啥有江西没有江东,今天,咱就来详细扒一扒怎么回事。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山东山西的“山”,居然不是同一个山?
先说说山东山西这个山,这个山,称呼的来源非常杂,是中国所有省份中最为魔幻的一个地理文化问题。
当年秦国一出关就能直接杀到山东,不是因为秦军有高达,而是因为说法不一样。
那时候所谓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崤山在哪疙瘩?就在今河南省的最西边,也就是秦国的东部边疆。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秦国有一段经典故事,蹇叔哭师,说的就是春秋时秦国要出兵打郑国,蹇叔的儿子也随军出征,蹇叔担心晋国人伏击秦军,于是在大军出发前大哭。果不其然,秦军刚一出关中,就在崤山被晋军打了一闷棍,全军覆没。
当时所谓的山东,就是崤山以东,泛指和秦国敌对的东方国家。
后来秦朝统一了,再讲崤山以东没有实际意义了,这个山东的说法也就慢慢淡出了。
那么现在山东省指在哪座山以东呢?
传统说法认为,这是指太行山以东。相对应的,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脉
山西没什么疑问,问题就出在山东。
第一,山东省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跟太行山没有任何地理关系。
第二,山东省的文化渊源与太行山文化也没有任何牵扯。
那么啥时候最早有了山东这个省级行政区划呢?
大概是金朝时期,金朝当年设立过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个路级区划,范围与今山东省高度重合。
金朝的山东两路,其实是把北宋的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改了个名字,京东是指开封以东,本身就和太行山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么改为山东,这个山指泰山是不是更合理呢?或者说,这个山指的是泰沂山脉。这样说更符合山东人的感情需求,毕竟泰山就是山东的经典名片。
但一切都只是推测,毕竟当年金朝的皇帝,也没明说山东的山是啥山。
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哪片湖?
相对于山东山西的复杂来源,湖南湖北的湖,倒是没什么争议,这个湖就是洞庭湖。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洞庭湖并不一直都是分界之湖。湖南湖北在历史上长期是一家人,最早都是楚国的地盘,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一定的相通性。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管的地盘就相当吓人,从湖北最北边的襄阳,一直到广东中部。
诸葛亮总结过一句话: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形象地讲,荆州在古代就像中国的一条裤子,一脚能蹬到底。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那么从什么时候湖南湖北开始分家了呢?其实最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过分离的趋势。
一方面荆楚和三湘文化上开始有了一定分化,湘州经济开始起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另一方面,荆州实在太大,总是成为野心家们造反的策源地,所以南朝刘宋建国后,宋武帝刘裕来了一招狠的,不是大吗?不是喜欢造反吗?给你切成两半!
于是他就把巴陵以南的地方割出来,单独设立了湘州。
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元明两朝湖南湖北一直是一家,清朝入关后,湖北地区掌握在清朝的手中,而湖南地区则在南明政权的控制之下。
清朝统一全国后,大概也是怕湖南湖北合为一体,出现什么割据势力,于是就将湖广省划分为湖南和湖北。
如今的湖南湖北,分界线大概就在洞庭湖一线,南属湘,北属鄂。
河南河北的“河”到底是哪条河?
同样以自然界的江河为分界线的,还有河南和河北。
不过河南河北的分界,近年来有些争议。
传统派认为,河南河北是指黄河南北。毕竟,自古以来,“河”就是一个专有名词,“河水”就是指黄河,就像“江水”专指长江一样,所以河南河北,就是黄河之南,黄河之北。
黄河
黄河
河南郡、河南府早就存在,魏晋时就有河南郡的说法,其地理标志很明显,就是黄河的南面。
但也有疑问,现今河南省有相当一部分在黄河之北,18个地市中的6个都在黄河之北。
河南人现在形容自己,更多是中原,而非黄河之南。就算硬要讲黄河,也大多讲大河南北,要不然北岸的6个市岂不拍桌子大骂。这也是现代争议的来源。
事实上河北省与黄河也不是很近,就像山东和太行山的关系一样。
现代争议者给出了另一个说法,河南河北的界河其实是漳河流域。这有一定合理性,毕竟河南最北端的安阳,与河北最南端的邯郸,就是漳河的流域。
漳河
漳河
漳河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广大,发挥的经济作用非常大,以漳河为界,也说得过去。
同理,江西省的江,就是因为长江有一段是自南向北流,把江西省和浙江、苏南一带隔开,故称江西省。
之所以没有江东,是因为历史上的江东之地,如今已被江苏浙江两省分而据之,就不宜再称浙江是江东了。
这种现象,其实是历史、人文、经济、自然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广东广西的“广”是什么意思?
相对山、河、湖这种以自然地物为标记的分区法,两广的区分独树一帜,是由纯粹的人文现象衍生出的行政区划。
两广地区,秦朝时是南海、桂林、象郡,东汉以后变成了交州,跟“广”字没有什么区别。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秦朝末年,赵佗据南越之地自立,这个活了104岁的长寿帝王,把南越几乎变成了化外之地,与汉王朝隔阂很深。
所以汉武帝把南越收复后,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下令说“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所以新成立的苍梧郡的治所,就取“广布恩信”之意,起名叫广信。
三国时候设立广州,治所就在广信。
但广东、广西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并不一样,广东向海,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广西多山,诸族杂居,素有八桂之称,民风比广东更为剽悍。所以从唐朝开始,两广就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以广信为分界点,成为实质上的广东和广西。
图片来源于地球知识局
与此同类的,还有陕西。西周时,周公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塬以东,召公治理陕塬以西。这个陕塬在今天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陕西的得名,就是以此为据。
之所以没有把河南省说成陕东,大概是因为以河为名,名头更大吧。
中国各省的名字来源虽然不一样,但背后都浸透着数千年的文化根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站在山东望山西,奋流河南望河北,无广东则广西难以独存,缺了湖南则湖北难以独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因为这份融通,才能把根扎得更深。
2、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山东山西分界线是哪座山山西地处中原腹地,山东位于大海之滨,两地气候地貌、风土人情迥然不同。现今,只要乘坐高铁只需3.5个小时,行驶566公里,就能出晋抵鲁,十分方便。在古代,从太原到济南不但路途遥远,还要翻山渡河,整个行程并非易事。不过,两地因“山”结缘,到底是哪座山牵的红线呢?
这座山和愚公有着莫大的关系。愚公是战国思想专著《列子》中的寓言人物。他“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苦于交通闭塞,生活不便。为了改变现状,愚公不顾家人和智叟的反对和置疑,毅然带领儿孙“叩石垦壤”,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染,“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将两座山分别移至山西南部和东部,成为了王屋山和太行山。正是有了太行山,才有了山东和山西。
太行山的纵横往事在六亿年的地质变迁中,太行山地区受频繁的地质活动影响,地壳逐步抬升,由最初的海洋发展为丛林沼泽,之后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当地的地壳与华北平原断裂,形成了太行山。在一系列地质活动造成太行山东陡西缓的地貌特征。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发现太行山岩层中“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他提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沈括的结论印证了太行山的形成过程。太行山纵贯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四省市,东俯华北平原,西望黄土高原,南连王屋,北接燕山,绵延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以太行山为界,是中国第二阶梯的东缘界线。
太行山对北方的环境进行了细分。在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下,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属于落叶阔叶林地带,而山脉以西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植被、土壤差异较大。据此,太行山成为北方地理气候的分割线。
太行山资源丰富在太行山自然保护区沟深崖陡,植被茂密,人迹罕至,森林覆盖率超过70%。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脊椎动物近300种,其中哺乳类40多种,鸟类167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9种,金钱豹、金雕、黑鹤、白鹤等3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太行山的维管束植物共有1836种,其中有连香树、山白树、太行花,领春木等14种珍稀植物。
太行山蕴藏着铁、铜、钼、金、钨等多种矿藏,其中以煤炭资源尤为可观。地处晋冀交界的井陉煤矿主焦煤可采蓄量超过5000万吨。早在宋代就开始开采,明清时期有一百多个煤矿从事土法采煤。1898年,井陉县人张凤起和德国人亨内肯,各自出资25万两,成立了“井陉矿务公司”。不久,北洋大臣袁世凯将其收归国有,设立了“井陉矿务局”。这一煤矿运作至今,所产煤炭远销海内,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
太行八陉从地形地理看,太行山东部遭到拒马河、滹沱河、漳河、丹河等河流冲刷切割后,汇入海河,其西南部的沁河穿凿山地后,汇入黄河。这些河流形成了东西横谷,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尔雅》曰:“连山中断为陉。”陉的原意是自然山脉中断之处,后来引申为太行山中两山之间的自然通道。东晋郭缘生在《述记征》首次提出:“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
太行山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穿行其间的“太行八陉”是连接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咽喉要地,控扼这些要道就能掌握三省交通的命脉。早至春秋,“太行八陉”已成兵家必争之地,攻守双方为此生死互搏,战况激烈。
轵关陉:“轵”意为车轴端,意为能够行车的道路,“关当积道之险,因曰积关”。轵关是关陉的要隘,轵关陉是联结晋豫两地的通道。《战国策·赵策》最早记载了轵关陉,苏秦曾对赵王说:“秦下轵道则南阳动。”据统计公元238年到575年,在此爆发较大的战争就有8次。
太行陉:《读史方舆纪要》云:“天井关,亦曰太行关,在泽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顶南北要冲也”,“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自此陉南下,兵锋直指虎牢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分遣数将自太行陉南下,合击洛阳王世充。
白陉:此为太行第三陉,位于山西省陵川县以东,总长约5公里,宽仅2米。道路在山峰间盘旋,崎岖狭小,来往不便。发生战争时,军队对白陉畏之如虎,时常绕道而行,故此,史籍对白陉的记载多有矛盾缺漏。
淦口陉:此陉自河北邯郸经涉县至山西长治潞城。《元和志》记载:“八陉第四曰淦口陉,山岭高深,实为险厄。”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义军葛荣号称百万围攻邺城,权臣尔朱荣从晋阳发兵,东出淦口,一举击败葛荣。
井陉:“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陉。”经过此陉能够往返太原和石家庄。《吕氏春秋》认为:“天下九塞,井陉其一。”公元前229年,秦国名将王翦自井陉率军灭赵。公元前204年,韩信指挥汉军背水一战,击败了号称20万的赵军。
飞孤陉:“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因而得名。汉朝曾动用六千囚徒,修筑飞孤陉。此处历代战事不断,仅唐末五代就有7次较大的战争。古人感叹:“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蒲阴陉:位于河北易县西南紫荆岭,山岭有雄关,与龙泉关、倒马关合称长城“内三关”,是明长城九大名关之一。紫荆关东下中原,西接雁门,北接居庸,是内长城的第一重关。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攻破紫荆关,俘虏明英宗,酿成“土木堡之变”。
军都陉:北京昌平“北十五里有军都陉”,因陉在军都山,故名军都陉。古陉两边形势雄伟,悬崖对峙,巨涧中流。陉内建有关隘,名为“居庸关”,关前有长达18公里的关沟,是北京的西北门户。军都陉是出燕入晋北上塞外的必经之路。
明朝诗人谢榛有诗云:“地分三晋此山川,形胜迢遥在马前。乱石斜通青草路,太行横断夕阳天。”诗文高度概括了太行山的“分”与“和”。
太行山的“分”在于丰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古迹,是北方大地的一颗明珠。太行山的“和”,以“太行八陉”为纽带,沟通两地,商旅往来,将自然和人文紧密结合,最终融入地名,令人思之念之。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吕氏春秋》《元和志》《读史方舆纪要》《战国策·赵策》《尔雅》《列子》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古代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 华山,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河南河北以什么河为界,广东广西以什么为界,山东山西以什么山为界分隔这座山原来不是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