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石家庄老火车站(石家庄老火车站位置)
1541
2023-12-15
关于【关于史记的高考题】,1978-2022高考全国卷已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1978-2022高考全国卷已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2、关于史记的高考题,1978-2022高考全国卷已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1、1978-2022高考全国卷已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高考全国卷已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1978-2022
(1)2022年高考新高考I卷(山东 福建 湖北 江苏 广东 湖南 河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提示】C项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两者词义不同。
B项“乘”读shè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2)2022年高考新高考II卷(海南 辽宁 重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答案】B
【提示】 B项:差:稍微,大体。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不涉及文化常识考题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不涉及文化常识考题
(3)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答案】 C
【提示】C项“闰某月”应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4)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河南、山西、江西、安徽、甘肃、青海、内蒙、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 B
【提示】B项极刑指最高的刑罚。泛指死刑。但“外加上尸体示众”说法错误。
(5)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 D
【提示】D项“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
(6)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海南、辽宁、重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 C
【提示】C 项“部曲”是古代豪门大族招募的私人军队,而非将领招募。
(7)2020年全国I卷(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北 湖南 广东 安徽 福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答案】 B
【提示】B项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
(8)2020年全国II卷(甘肃 青海 内蒙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宁夏 新疆 陕西 重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答案】 C
【提示】禁中,皇帝宫中。言门户有禁,非侍卫及通籍之臣,不得入内。“皇室宗族”说法错误,把“禁中”的外延变大了。
(9)2020年全国高考III卷(云南 广西 贵州 四川 西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答案】 A
【提示】A项太守管理政事,并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
(10)2020全国新高考I卷(山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 C
【提示】C项殿下不能用来称丞相。
(11)2020全国新高考II卷(海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答案】 A
【提示】A项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正副主考官由朝廷主派,本省秀才参加。
(12)2019年全国I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山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 A
【提示】A项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
(13)2019年全国II卷(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 B
【提示】B中是周武而非孙武。考细心辨识。D黥(qíng)又叫墨刑。“黥首”:古刑罚之一,在犯人额上刺字再涂墨。
(14)2019年全国III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 C
【提示】 C项中三家分晋的是韩赵魏。
(15)2018年全国I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 “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答案】 C
【提示】C项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庙东面的台阶主持祭祀。“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说法错误。
(16)2018年全国II卷(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奏表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 D
【提示】D项“师”单用,不可指国都,可指老师、军队等。
(17)2018年全国III卷(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 C
【提示】C项举例错误。课文《屈原列传》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
(18)2017年全国甲卷-新课标II卷(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重庆、陕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提示】B项“考”是指拷问。“考”是通假字,通“拷”,拷问的意思。“收”是逮捕。
(19)2017年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 B
【提示】B项姻亲是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不是血缘关系,不属于血亲。
(20)2017年全国丙卷-新课标III卷(四川、云南、广西、贵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 C
【提示】C项近侍“职位很高”说法不妥。
(21)2016年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 C
【提示】“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教材注解为:“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22)2016年全国甲卷-新课标II卷(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重庆、陕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 D
【提示】D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是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受到权臣诋毁”说法错误。
(23)2016年全国丙卷-新课标III卷(四川、云南、广西、贵州)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 A
【提示】礼部不管土地、户籍等事。土地、户籍由户部掌管。
(24)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河南、河北、山西、江西, 陕西 湖北 湖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提示】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
(25)2015年新课标II卷(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 、云南、广西、 辽宁、海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 C
【提示】C项继承君位的是“嫡长子”。
(26)2014年全国大纲卷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 B
【提示】B项南面指帝位。古时以面向南为尊,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故称居帝位为“南面”。
2014年全国新课标I卷和2014年全国新课标II卷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考题。
2013年全国大纲卷、全国新课标I卷和全国新课标II卷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考题
2012年全国卷二套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考题。
2011年全国卷二套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考题。
2010年全国卷三套试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9年全国卷二套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8年全国卷二套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7年全国卷二套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6年全国卷二套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5年全国卷三套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4年全国卷四套题均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3年全国卷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2年全国卷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1年全国卷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000年全国卷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1999年全国卷不涉及古代文化常识题型
(27)1998年全国卷第13题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答案】 C
【提示】C项吏部职责不包括主管科举取士。
(28)1997年全国卷第15题
15、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答案】 D
【提示】朕:①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注意】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尚书·汤誓》:“朕不食言”。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考:称死去的父亲。)东汉·蔡邕《独断》:“古者尊卑共称朕。”②秦始皇以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梁启超《谭嗣同传》:“朕位几不保。”
(29)1997年全国卷第30题
30. 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①“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__ 、南岳衡山、西岳_____ 、北岳恒山、中岳______ 。②《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____ 、____ 、_____ 、______ 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③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_ 、____ 、_____ 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答案】①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 ②经、史、子、集。 ③旦、净、丑
(30)1996年全国卷第30题
30.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①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②“文房四宝”是对____ 、____ 、____ 、____ 四种文具的统称。③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____ 和________ 。④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________ 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 年。
【答案】①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②文房四宝是纸、墨、笔、砚
③殿试一甲第二名是榜眼,一甲第三名是探花。
④1995年是农历乙亥年,1997年是农历丁丑年。
【提示】【评分标准】答对一题得1分,答对两题得满分。如内容残缺或有错别字,则该题
不得分。
(31)1995年全国卷第10题
10.对于下列人物称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君海滨,邹是姓,加“君”字表示礼貌,海滨是字。
B.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他的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C.王忠肃公翱,王是姓,忠肃是谥号,加“公”字表示尊敬,翱是名。
D.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姓,孟明是字,其中“孟”表示排行第二,视是名。
【答案】 D
【提示】D项“孟”表示排行第一。
(32)1994年全国卷第9题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A.这是您家母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老人家就行了。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答案】 D
【提示】A项家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母亲。可以将“您家母”改为“令堂”。B项令嫒是敬词,同“令爱”,称对方的女儿。此处可改为“小女”C项令尊是敬词,称对方的父亲。可以改成“家父”。
(33)1993年全国卷第9题
9、依次与下列别号正确配对的一组作家是( 2分 )
六一居士 北江先生 白石道人 四明狂客
A. 王 勃 魏学洢 姜 夔 彭端淑
B. 欧阳修 洪亮吉 姜 夔 贺知章
C. 王 勃 洪亮吉 白居易 彭端淑
D. 欧阳修 魏学洢 白居易 贺知章
【答案】 B
【提示】考查称谓中的姓名字号
(34)1993年全国卷第10题
10. 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这个传统节令是(2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 中秋 B.七夕 C.清明 D.重阳
【答案】 D
(35)1992年全国卷第9题
9.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沛公居山东时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为“山东”。B.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来看,该地区在长江之外,所以称为“江表”。C.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指嘉峪关以西的地区。D.南取百越之地,置以为桂林、象郡“百越”即“百粤”,秦时“百越”的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
【答案】 B
【提示】A项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 C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D项百越即百粤,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36)1992年全国卷第12题
12.“除佐著作郎”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2分)A.降职 B.调职 C.升职 D.授职
【答案】D
(37)1991年全国卷第16题
16文中“东宫”是谁的代称?(2分)A.齐武成帝 B.太子C.太后 D.琅邪王【答案】 B
(38)1990年全国卷第21题
21.阅读下列文句,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上面的句子中运用了纪年、纪日、纪时的词语。
其中确指某一年份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确指某一日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确指某一时辰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确指某一年份的有:改元景炎、淳熙丙申((单答“景炎”不算对;单答“淳熙”或“丙申”都不算对)确指某一日子的有:至日、戊申、晦(答“戊申晦”也算对)确指某一时辰的有:五鼓【评分标准】答对一至二个不给分,答对三至四个给1分,答对五或六个给2分。答错两个扣1分,扣完2分为止。
(39)1989年全国卷第22题
22.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中夏桀之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天门”是山名,“天溪”是水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2分)( D )
A.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南。
B.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北。
C.左天门之南,右天溪之南。
D.左天门之北,右天溪之北。
(40)1988年全国高考卷第9题
9.古人文集题名(A)或称作者的字或号,(B)或称其谥号,(C)或称其官职,(D)或称其籍贯。分别指出下边六种文集属哪一类。(3分)
①《临川先生文集》 【答】( )
②《范文正公文集》 【答】( )
③《稼轩长短句》 【答】( )
④《柳河东集》 【答】( )
⑤《王右丞集》 【答】( )
⑥《昌黎先生集》 【答】( )
【答案】①D(王安石,临川人) ②B(范仲淹,谥号文正)
③A(辛弃疾,号稼轩) ④D(柳宗元,河东人)
⑤C(王维,官职曾是右丞) ⑥D(韩愈,郡望昌黎)
(41)1983年全国高考卷第二题(五)(六)
⑤杜甫晚年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有时称他为________。
⑥“四书”指《 》《 》《 》《 》。
【答案】 ⑤杜工部 ⑥《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2、关于史记的高考题,1978-2022高考全国卷已考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史记》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况且,《史记》曾经做过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材料。
《史记》在高考中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开了传记文学的先河。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越成就的精辟评价。《史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对史学界,文学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而,在历年高考中,不乏《史记》的身影。
从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看,2009年前的高考试卷中,《史记》很少缺席过。2001年的《史记•田单列传》,2002年的《史记•李将军列传》,2004年福建卷的《史记•张丞相列传》,2005全国卷Ⅱ《史记•滑稽列传》,2006年的文言文选材仍以人物传记为主,范围进一步扩大。17套试卷中有9套从二十四史中取材,其中《史记》就占了3篇:全国卷Ⅱ《史记•季荀栾布列传》,福建卷《史记•伯夷列传》,山东卷《史记•儒林列传》。2008年浙江卷给文言断句的材料选自《史记·刺客列传》。2009年北京卷选了《史记•叔孙通传》。此后,《史记》才逐渐从各地考卷中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史记》除外的二十四史和《新元史》《清史稿》,以及经、子、集部中的文章。但2013年高考安徽卷又选取了《史记·南越前传》为命题材料。由此看来,高考仍有以《史记》为阅读材料的可能。
《史记》在史学界开纪传体之先河,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有司马迁在考证时的严谨性和纂写时的公正性,都对后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史记》在史学界开纪传体之先河,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的体裁形式。《史记》纪传体的创造,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的史学家撰写纪传体史书,在体裁上基本都是沿着《史记》的路子走的。因此,尽管眼下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史记》以外的其他典籍,但只要是人物传记,多是以《史记》 为写作蓝本的。只要擅读《史记》的人物传记,就不愁其他断代史上的人物传记读不了!
其二,《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都为后代散文家所效法、学习。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将我国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峰。一是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运用时代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动而简练。如《项羽本纪》中“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刻画出了项羽的强悍卤直。又如《高祖本纪》中“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二是善于引用民谣和谚语,如《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极富表现力。
此外,《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史记》塑造人物形象,常通过典型化的细节、借助个性化语言、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利用尖锐的矛盾冲突等基本手法对后世无不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后代散文家大多效法、学习《史记》进而写出自己的传世之作。所以,我们阅读《史记》就是在阅读传记文学的典范,学习古代散文的楷模。
考点解析
高考考点的设置的依据是考纲,多年来,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方面。
1.“理解”包括的考点有:(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包括的考点有:(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包括的考点有:(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此,我们以2009年高考北京卷为例(近几年没有考《史记》),看看命题者是如何借助于《史记》的一则材料来设置阅读考点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
注:肄:学习、练习。 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本题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
本题答案:C。须联系前后文意理解文言实词。据第三段,C项“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如初中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
【答题指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再从文言文阅读积累中找到实例予以印证。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本题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本题答案:A。经对比分析可知,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
【答题指津】该题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相应的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出自教材的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是否讲得通。对于出自选文的,就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整段文字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本题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本题答案:C。C项将“车骑”理解为“战车骑兵”有误。正确的理解是“廷中排列着战车、骑兵、步兵和宫廷侍卫军士,摆设着各种兵器,树立着各式旗帜。”
【答题指津】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是很大,但答题时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还要结合古代文化常识进行。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B. C. D.
【本题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本题答案:B。解答本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一定要紧密结合文意进行。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
【答题指津】答题时一定要有原文意识,首先要找到备选项在原文中的具体所在,然后根据上下文读懂文章大意,最后才能根据题干逐项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本题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本题答案:D。答题时人妖运用排除法,注意与原文对应。请看文章第三段: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原文说“鲁有两生不肯行”,而D选项说“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不当。同时依据第二段也可看出,是“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
【答题指津】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难度较大,但也不足犯难,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本题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属于分析综合类。
本题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答题指津】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文言断句应以理解文意为主,注意标志性语句,兼顾文言句式、前后照应。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特别说明: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点,且考查断句的一段文字,都是试题阅读材料中的一段话,而本题则是另选的一段文字。
备考学案
文言文阅读备考,首先要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能阅读浅易的古文,所以近年来高考所选材料并不艰深。所选多为史传类文章,且以记人记事为主,考
查的重点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1、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复习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结合教材和查阅古汉语词典,弄清所列每个实词的基本含义,并对多义词进行归纳整理,要特别留心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避免形成思维定势,望文生义,如“爱”,古代多指“吝惜”,“坐”古代有两个含义与今不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二是根据上下文,即词的语言环境和语言结构确定词义,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三:一是注意联系教材;二是注意分析语法结构;三是利用构词特点。
备考要点:
(1)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2)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3)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4)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2、理解文言虚词用法
所谓“用法”,包括弄清(1)虚词的词性,(2)语法作用,(3)与现代汉语的对应关系。考纲中列出了18个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结合教材,认真归纳其各种义项和用法,从常用义和非常用义方面进行比较区别,掌握常用义,照顾特殊义。例如“之”字,作代词、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表前置宾语)是通常用法,而作动词“到”、“用”
(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讲则是特殊义用法。
理解文言虚词用法的方法也有三点:一是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二是分析虚词语法特点;三是分析虚词所处的位置。
总之,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备考要点:
(1)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2)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3)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4)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3、翻译文中句子
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实,这一点在平时训练中尤应注意。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
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翻译的要诀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备考要点:
(1)考查范围是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真题把握,句子选自阅读材料中;(2)考查的实质是一些重要语句的正确理解,翻译是考查的一种方式;(3)备考中,须掌握诸如扩、换、增、减、移、袭的文言文翻译方法。(4)考试中,要致力于对文句的准确理解,以“信、达、雅”为标准。
4、筛选文中信息
近几年来,主要考查的是以写人为主的史传文,且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6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作出判断。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则要求从记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的发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阅读对象。
高考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信息筛选题大多是对人物性格的筛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人物一种性格的筛选,常为五六个信息句中选其三个分别编为一组;二是对人物双重性格的筛选,每两个信息句编为一组。
信息筛选的方法有四点:一是审清题干,排除干扰;二是回归原文,揣摩用意;三是比较遴选,去伪存真;四是注重方法,排除为先。
备考要点:
(1)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甄别,次要信息只是干扰;(2)考查的实质不是筛选的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3)备考中,要致力于把握文意,不要致力于琐细方法的钻营;(4)考试中依题目要求,把文句放回文本排除误点,快速判断。
5、归纳内容要点
这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设计这类题,一般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试题中拟设了四个选项对相关文章内容概括分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一定要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必须从细微处仔细核对原文,将选项中的每句话认真与原文对号,看是否对文意有所改动,切不可粗心大意。
如果是叙事类文言文,就要读懂作者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件事,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把握事情或事件的关键情节,要理解作者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若是记人类文言文,要读懂作者写了哪个或哪些人物,写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或品质,表现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要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若是策论类文言文,要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弄清文中用了哪些材料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中观点与观点、观点与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类题最容易在以下方面出错:一是误用因果。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二是事件杂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三是无中生有。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四是颠倒是非。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五是误解词语。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备考要点:
(1)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2)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3)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4)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6、文言文断句
这是考查分析理解的综合能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答题时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其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其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请大家牢记以下要领: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更要反复练。
备考要点:
(1)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所用材料多为独立文言语段;(2)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断句只是考查的一种方式;(3)备考中,要以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将二者结合起来;(4)考试中,要致力于对文本的解读,适当注意断句的一般性标志。
此外,还须关注——
人物传记的文体特点
作为史传文中的人物传记,在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成了阅读命题材料的首选,其次是少量的散文(古代散文包括议论文)。综观这些文言选文,文字多较浅易,一些疑难生僻字句都有适当处理,或加注解。选材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等;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失分也较多。问题在于阅读没过关。在阅读中,考生弄不清传记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就可能不符合文意,以致错误。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这是开头的简介。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年号 初,如:乾元初;年号 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年号 中,如:天监中;年号 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亦即“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 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其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太史公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那么,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写法,就会寻踪觅迹,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够作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再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也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
解答阅读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光在作题技巧上下力气。一定要在阅读方法上下功夫,只有真正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能起到作用。
提高迁移阅读能力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是课内的文言文,因此,不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迁移,难以取得好成绩。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如何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跨越课外文言文阅读这道坎呢?
那就是,积累文言词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掌握文言文语法规律,把学过的文言知识梳理到位,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机构,形成知识网络,考试时就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问题相关的内容。加大文言文阅读量,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做到熟能生巧,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增强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能力。
1.注重背诵积累,夯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文言文, 减少机械记忆,多进行理解记忆。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 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共有 39 篇,这些篇目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是值得用心学习和背诵的。虽然高考不考课内文言文,可选自课外的高考文言文阅题材料的很多知识点却能在课内文言文中找到对接点。
2.注重知识积累,总结规律。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言字词、 句式的积累。 要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文言字词和句式积累得越多越好, 而且要善于梳理文言字词,对文言语法规律进行总结,力求举一反三。实词的整理应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等方面着手,对一些字词的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不断回顾、强化。 二是注意对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阅读文言文,仅积累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语法还不够,如果对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了解,文章理解就可能出现问题,甚至闹笑话。如那些与官职的升降任免有关的词,要进行归纳积累: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将学过的古代文化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整理, 积累掌握好课内所涉及的一些文化知识,可以为课外迁移阅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3.注重迁移训练,提高能力。想仅靠课内学的几篇文言文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必须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量。可阅读一些与课文在思想内容、结构编排上有相似之处的文章,比如学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可自主阅读《史记》上的一些传记文,并比较其思想内容异同,比较其观点的异同。在比较阅读中,努力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迁移到阅读实践中,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迁移阅读能力就能真正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阅读《史记》就很有意义,即使高考的阅读材料不是源自《史记》,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关于史记的高考题目,史记 高考,史记高考作文,史记高考常考篇目,史记高考考点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