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查询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mysql 查询结果 列表框
0
2025-02-21
说到中国的富豪,首先会想到BAT三巨头,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腾讯的马。
他们是靠现代互联网和高科技大数据发家的。都说百度赚了网民的钱,马云赚了女人的钱,马赚了小学生的钱,都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今天,我们不是要谈论BAT三巨头的历史,而是要谈论马未都,一个靠赚祖先的钱发家的隐形亿万富翁。从一名工人,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再到创建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凭的马未都有多伟大?
1.今天,马未都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说起中国的悠久历史,就是一部活的中国百科全书。
很多人认为,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马未都,一定有着雄厚的学术背景和高不可攀的学历。然而,了解马未都的人都知道,他只受过四年级教育。在巨大的反差下,人们对马未都的成长充满好奇。他是如何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文化巨子的?这一切,我们从他出生开始。
1955年,马未都出生在北京的军区大院里。我的父亲马·丹琳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不说家里有多富多贵,但至少当年衣食无忧。
军营的童年生活也很自由。我父亲忙于公务,他远离马未都。自然,马未都不那么受约束,相反,他随着性别疯狂地成长,这给了他更多的自由。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完全改变了马未都的生活轨迹。那一年,马未都11岁,刚刚读完小学四年级。因为政治原因,一家人被发配到农村,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那时候农村的冬天特别冷。在野外上厕所的时候,我的裤子和屁股被割得像刀割一样。我住的地方窗户上贴着纸糊,屋里有个土炕。第二天醒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村民的院子里偷了稻草放在床垫下,弄得像个狗窝。那时候没人伸腿睡觉,都像猫一样蜷着身子。“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这个衣食无忧的少年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然而,令马未都惊讶的是,他从此没有上过学,他的求学之路也止步于小学四年级。即使生活是无情的,马未都也不愿意沉沦。他对知识的渴望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强烈。在他迷茫的成长岁月里,他沉迷于书本,一看到就拿起那张有字的纸读。积累的文学积累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1975年,20岁的马未都回到北京,成为了航空航天工业的一名车工。精密仪器,复杂的图纸,我以为马未都下半辈子都要和复杂的零件打交道了。但是马未都不这么认为。在他心里,他无法割舍的,依然是从小的文学梦。
当别人都在悠闲地处理手头的工作时,马未都却思维敏捷,总是率先完成工作,然后转身一头扎进图书馆,在那里耗掉一天的大部分时间。
庞大的图书馆经常由他一个人承包。在五年的时间里,他翻阅了书籍和名著。
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同时,他也在构思和创作自己的小说。他没有当五年工人,而是蛰伏了五年,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
不忘则已,必有回响。也许马未都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可以从一名工人升到出版社当编辑。
1981年,马未都的小说《今夜月圆》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这部小说符合当时的工农背景,讲述了车间工人的爱情故事。一经出版,它就成了一部非凡的小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凭借这部小说,马未都获得了当时65元的巨额稿费,并被中国青年出版社聘为编辑。“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跨越式的变化。我被一个工人直接出版了,调到了一个出版社。从身份上来说,那是一步登天,我觉得我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回忆起30年前的经历,马未都承认自己年轻气盛,内心充满了对物质的渴望。
正如马未都所料,在出版社的日子里,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变成了资深编辑。如今,中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如莫言、余华、王朔等。,都被马未都的慧眼挖掘出来,成为名家背后的伯乐。
从1980年到1990年,这十年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也是马未都在出版社工作的十年。可以说,在这十年间,马未都实现了他的文学梦想,让他有机会进入文化圈并深耕细作。但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文坛也不像以前那么纯粹了。作家们为了赢得发表的机会,开始争先恐后地给评委送礼。这让曾经视文学为信仰的马未都感到气馁,并催生了他的辞职。
3.1990年的一天,有着10年编辑经验的高级编辑马未都终于下定决心,打电话给出版社,说他再也不来上班了。
辞职后,马未都一度涉足影视行业,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制作,并获得了第一桶金。但混乱的影视圈也不适合马未都,他很快转身离开了。
此时的他已经名利双收,生活无忧无虑。他想了想,决定跟着感觉走,专心收集文物,哪里也不去。谁能想到,半路出家的马未都,日后会成为中国古董收藏界著名的传奇人物,甚至开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古典艺术博物馆。
说马未都转向文物收藏,真的不是心血来潮。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独自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古玩交易市场,与各种古玩商打交道,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马未都鉴宝的技术已经如日中天,成为文物圈里有名的“扒手”,经常低价收购价值不菲的古董。
这一切,在马未都自己看来,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结合的结果。
俗话说,文革后,文物被视为“烫手山芋”,避之不及。所以当时文物价值很低,马未都直言赶上了好时机。
所谓地理位置,马未都是一位资深老北京绅士。对于北京这个古玩市场的聚集地,他心里是有平衡的,门清的。难怪他的足迹遍布古玩市场,总能淘到好货。
所谓和谐,就是马未都的高情商,意思是“善解人意是文章”。实践一套流畅的处理真假文物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深知这一点的马未都总是能和古董商做成一笔好交易。它不会照单全收,也不会太辛苦。它总是让商家赚点钱,这样以后有文物就第一个通知他。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到1990年,马未都的收藏已经相当庞大。1000多件陶瓷、古代家具、玉万文等。当时他在《马硕陶瓷》一书中买了数百件瓷器。如今的市场,1000万以上的藏品比比皆是。
毕竟家里地方有限,展的机会很少。在初期,收藏只是源于个人兴趣。现在马未都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那么能做些什么呢?异想天开的马未都想到了建一座博物馆。然而,那时候并不容易。申报建立博物馆花了四年时间。
1996年,马未都的博物馆终于开放了,这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马未都取名“观复”,源于《道德经》“诸事齐作,故我观赋”,意为追根溯源,回归初心。
4.有了博物馆,马未都收藏文物不仅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负担。他说,“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开始用自己一生所学和收集的东西,带领大家去欣赏文物世界和中国的历史。
2008年,《百家讲坛》应运而生,收视率如日中天。连成龙都成了《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看完节目,成龙急忙问身边的人:“他是谁,怎么知道这么多中国的历史?”当得知马未都在北京很有名,有自己的博物馆时,成龙没有说什么。几天后,他参观了马未都和关府博物馆,这显示了马未都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渐渐地,马未都意识到自己看文物的心态变了,没有了当初所热爱的单纯的快乐。节目中,杨澜问马未都“什么时候看到文物才会有纯粹的快乐?”马未都说,“当这些古董成为真正的社会公共财富时,当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公共机构运作时。”
马未都没有光说不做。2010年8月,他做了一个震惊世界但对他来说似乎很平静的决定:在新的关府博物馆正式建成后,他将一切捐献给社会。
那时候的青年,渐渐成了大家口中的“马主”。在他的小眼睛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深邃的智慧。捐出一生的收藏,一个价值数百亿的收藏。说不疼是骗人的。然而,马未都知道,如果他仰视中国的文化,生活在背景中,并通过文物传递普世价值,他必须这样做。
如今的马未都早已退出了利益至上的洪流,但他并没有远离俗世,甚至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爱上了猫。在关府博物馆,他收集了30多只流浪猫,并一一命名。谈及为何喜欢与猫相处,年过六旬、阅人无数的马未都说,“因为猫很轻,不会打扰人。”
如此安静,也许是马未都的心态。在与自己的相处中,他阅读历史,了解世界,回归自我。
回顾马未都65年的人生,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少年时的获利,到中年时的扬名,再到今天的逐渐稳固,马未都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追根溯源,回归初心”。
所有的事情都一起做了,我又能看见他们了。也许有一天,这个以马未都为名的博物馆,不再因为马未都的名字而出名,而是因为马未都的所作所为而在全世界更加出名。
当你参观博物馆时,你看到你最喜欢的中国文物了吗?欢迎到评论区讨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常识网 » 马未都有多少钱(马未都的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