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查询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mysql 查询结果 列表框
0
2025-02-21
说到李亨,很多人可能不认识他,但事实上,他是唐肃宗。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和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所以他仍然很强大。然而,关于皇帝的故事还有太多。据说唐肃宗是一位靠儿子坐稳的皇帝,这很尴尬,那么唐肃宗李亨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揭秘吧!
李亨简介唐肃宗李亨(711-762年)于756-762年在位,初名李嗣升、李宇、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包括武则天和战皇李重茂)。
第一个忠实的国王。公元738年,他被立为王子,改名为李恒。安史之乱,玄宗被任命为世界兵马元帅,带领朔方和河东。平卢节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留在马尾坡为人民,与玄宗分道扬镳,北上至灵武。
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历史上被称为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唐肃宗曾与回族士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妾归唐,金丝子女归回族。”洛阳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唐肃宗命令郭子仪、李光碧等求安史,使唐朝危而复兴。在位7年,762年惊心动魄地死于宫廷政变,终年51岁。唐肃宗死后,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杀害了张皇后。他们拥有王子李宇。他们为唐代宗葬在建陵(陕西省礼泉县东北18里的武将山)。
人物生平介绍早年经历
唐肃宗李恒,原名李宇,第一任忠王。公元738年,他被任命为王子,并更名为李恒。瑞宗景云二年(711)9月3日,苏宗李恒出生在东宫别殿。他的第一名是继承人,后来多次改名。李恒的名字是在天宝三年(744)新取的,以后没有改变,所以他被称为李恒。
其他杨氏出生于弘农杨氏(今属陕西),是世界著名的家族。杨的曾祖父杨世达在隋代担任省级首相,他的父亲杨知庆以祖荫为官。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生母是杨世达的女儿。如果从武则天的母亲来看,杨氏比李隆基高一代,不同班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在李唐皇室中并不少见。
李亨出生后,没能和生母杨氏住在一起。因为杨氏只是太子妃,太子妃后来是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远优于其他妃嫔。此时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自享受做母亲的喜悦。王把李亨带到自己身边,百倍关心他,极度爱他,“慈甚所生”。
开元三年(715)正月,李亨的二哥李嗣谦(即李瑛)被列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李亨被崇拜为安西大都保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的工作只是遥领,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开始了诸王遥领节使的例子。今年,李亨才6岁。玄宗专门为诸王子选派师傅教他学习。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翔、皇甫彬等名人为侍读,文化知识和素养迅速提高。
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玄宗在泰山举行了禅宗仪式。回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园城建了一座巨大的房子,被称为“十王宅”。玄宗把长大的王子放在十王宅里,王子住在分支机构。宦官担任监狱大使,负责管理王子的日常活动。李恒以忠王的身份住在十王宅里,15岁。
苏宗在十王宅里住了13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被立为皇太子。这是玄宗在废太子瑛后做出的决定。
李恒在开元26年(738)6月3日为皇太子出版了一本书,并于7月2日举行了一本书。韦氏也于7月12日被列为太子妃。
艰难太子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恒就被明显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首相李林甫。开元末年后,李林甫和杨国忠成为对王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力量。
玄宗的内心世界值得探索,在李林甫与王子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几乎没有出面遏制或阻止宰相李林甫对王子李亨的轮番影响,这说明他也不愿意看到王子李亨的翅膀丰满,势力扩张。对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充当一个充满巨大成就感和自信的皇帝的继承人,很难说这是什么幸事。也许,在李亨的心里,会不时出现一些淡淡的悲伤。然而,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年里,作为皇太子的李恒虽然情绪低落,但这是他一生中政治生活中最稳定的时期。在此期间,首相李林甫的各种打击并没有严重危及他王子的地位,朝廷对皇太子的争论和猜测也暂时减少了。玄宗对在十王宅中长大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相当了解,所以对他没有任何不安。玄宗也不想像当年一天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至少在天宝四年(745)年底之前,李亨在大唐帝国的辉煌中度过了难得的美好时光。
天宝五年(746),对太子李恒来说,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今年,太子恒相对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从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过去的平静和宁静是无法复制的。
天宝五年(746)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献上吐蕃作战的战利品,与王子亨交往。皇甫只明向玄宗明确表示,应将李林甫撤职,并大加赞扬魏坚的才干。边将皇甫唯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秘密。得知皇甫独特的密奏后,李林甫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加快行动步伐。这时,杨慎矜成了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杨慎矜是隋朝皇室的脉搏。隋朝杨迪皇帝杨光的玄孙以“沉毅有才干”充太府出纳而闻名。李林甫认为这个人是可用的,他破格地提拔了他,并打算让他取代王子集团的魏坚。魏坚是王妃的哥哥。他有一个妹妹,她是瑞宗的第五个儿子,也就是玄宗的第五个弟弟薛王李龙业(后来惠宣王子)的妃子。换句话说,魏坚的妹妹嫁给了苏宗的李恒和他的叔叔。
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天宝五载(746)风清月朗,王子亨出游,在市场上与魏坚相见。之后,魏坚匆匆与皇甫相约夜游,前往位于城市崇仁坊的景龙道观。作为两人太子妃兄弟和边镇节帅的身份,晚上见面,私下交往,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一个机会。果然,这一极其秘密的行动并没有逃脱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要求丞杨慎矜在皇史上写一份报告,以魏坚是皇室亲戚,不应与边将“亲密”为由弹劾魏坚。李林甫向玄宗奏说他们结谋,“想共立王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审讯地下诏书。李林甫得旨,于是指示下属罗织犯罪,想把王子牵进来。虽然玄宗也怀疑魏坚和皇甫只有构谋之心,但他们不想轻易涉及王子。“三臣之祸”的教训太深刻了。玄宗不想扩大魏坚案,要求立即结案,于是给魏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将他从刑部尚书贬为缙云县(今属浙江)太守,而皇甫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了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这种处理仅限于惩罚魏坚和皇甫唯明的个人过失,对太子亨没有任何针对性。皇甫唯明的兵权移交给朔方、河东两个节度使王忠嗣。众所周知,王忠嗣与太子亨关系密切。因此,王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奈。
然而,事态逆转,平地惊雷,一下子把太子亨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原来魏坚被贬后,弟弟会当少匠韦兰,兵部外郎韦芝疏替他。为了达到目的,他们还引王子亨作证。谁知道呢,这让玄宗龙颜很生气。事情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王子亨看到这一点时非常害怕。为了逃避与魏健兄弟的关系,他立即上表为自己辩护,并要求父亲和皇帝允许他们离婚,理由是他与魏飞“友谊不和谐”,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想安慰王子亨,让他和韦氏离婚,断绝关系。太子亨的谨慎确实让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但一起生活多年的魏妃不得不把头发剪成尼,在禁中的佛寺里成为永成陌生的僧侣。李林甫对魏坚一案大加株连,不依不饶,牢狱为满,被迫死者多。直到天宝11年(752)李林甫死后,这件事才停止。www.gs5000.cn
天宝五年(746)年底,杜良迪的父亲(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妾,秩正三品)被起诉,这是另一起政治案件。杜有邻时任赞善医生,是太子东宫官属。告诉杜有邻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另一个女婿,左骁卫兵曹柳积。刘积之妻是杜良迪的妹妹。刘积生性狂疏,喜欢名利,善于交往英雄。自淄川(今山东)太守裴敦在北海(今山东潍坊)重新推荐太守李勇以来,柳积与李勇成为至交。李勇喜欢奢侈,不拘小节。他在任职期间寻求财富和商品,并自由狩猎。他多次因腐败被起诉,屡遭贬低。然而,他的才华出众,每个人都期待着他的风格。特别是,他擅长赞美和书法。人们经常拿着金丝寻求他的书法和文章。
刘积起诉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预言,交东宫,指责乘舆”。由于案件重大,宰相李林甫直接负责委派人员审理。刘积告诉岳父杜有邻,因为他和妻子不协调,想陷害妻子的家人。然而,李林甫抓住了这件事,并参与了李勇、王曾和其他朋友。最后,王子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要求京兆府与御史台官员一起审问。案情很快就明朗了,原来是柳积搞鬼。但李林甫指示手下指示刘积诬告,先扩大案件,再引李勇作证,使案件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王子李恒朝夕。然而,玄宗仍然很谨慎。他对下级官员的告密没有放宽贷款。因为刘积和杜有邻与皇室有亲戚关系,他被免死,判决贬至岭南。但是,杖刑在执行中有很大的不同,杜有邻和柳积都死在重杖下,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迁远方。由于涉及李勇,李林甫特命人奉智到北海决杀,李勇70多岁。
杜有邻的案子让李恒非常不安。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清白和无私,他再次抛出杜良迪,宣布与她离婚。杜良迪被迁出东宫,废为普通人。杜的家人已经死了,流放的情况非常悲惨。
两起大案,两次婚变,接踵而至。一波不平,一波又一波,都与自己的个人安全直接相关,李亨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有一次,他去宫里见面,玄宗在他的仪式上,发现儿子还没到中年,头发有点脱落,或者有一些白色的痕迹,一些进入暮年的感觉。历经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禁感到一丝同情,他对发生的事情非常清楚,他仍然知道很多内幕。当他询问时,高力士不时传达朝廷的一些真实情况,还经常称赞太子亨的仁孝和谨慎,说太子非常熟悉。玄宗也觉得王子受到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从来没有在上表中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处理。玄宗心里有一些安慰,因为他认为王子可以委托大事。然而,正是王子的表现给了他一点苦涩和犹豫。也许太子亨处理事件的能力和忍受困难的能力超出了玄宗的想象。他的心情有点复杂,态度也有点温暖。
李恒的孝道没有得到玄宗给他的任何政治承诺。然而,在父亲和皇帝的安排下,李恒两次离婚后再次结婚,这似乎表明玄宗并没有动过浪费他的想法。因为,这次是一个非常有背景的女人,她后来成为了李恒皇后的张。
张的祖母窦氏和玄宗的母亲昭成太后是姐妹。玄宗小时候,母亲窦氏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姑姑亲自把他养大的。因此,玄宗一直对姑姑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位后,将她封为邓国夫人。阿姨的五个儿子也被封为高官,其中一个叫张去盈的儿子娶了玄宗的女儿常芬公主。玄宗看到太子忧思劳形,鬓发斑白,就想到用婚姻给李亨些暗示,希望他能放松一下。为此,玄宗想起了即将结婚的孙女张。不久,张氏被选为王子良迪。
李亨没有因为嫁给张而感到太平。他仍然很谨慎,到处都很小心,甚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从不粗心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饮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一条烤羊腿,玄宗让王子李亨切下来吃。李亨奉命割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便顺势用旁边的蛋糕擦手。玄宗看到这个动作很不开心,但是忍着没有发作。李亨假装没看见。慢慢擦手后,他拿起擦过油渍的蛋糕,吃了一大口。这一次出乎玄宗的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说:“福当如爱惜。“李亨进一步赢得了父皇的青睐。然而,李林甫并没有这样做情况改变了初衷,他对王子的态度还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王子李亨并没有因为嫁给张而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天宝十年(751),张良迪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失去了一个政敌,但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依然是王子李亨的死敌。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暗斗,度过了几年看似平静却险象环生的时光。李亨才找到反击的机会,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马嵬之变
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朱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唐。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洛阳,十五年正月,禄山在洛阳自称燕帝,建元圣武。五月十五年(756),叛军破潼关。6月13日,玄宗带领少数家庭和随臣逃离长安。14日,玄宗逃往马尾驿站时,发生兵变。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尾之变。
根据旧史,兵变的第一倡导者是龙武将军陈玄利。出生在飞龙军系统的王子亲密宦官李辅国是中介。王子李恒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事实上,这样的记录是对尊者的禁忌,掩盖了历史真相。真实情况应该是:王子李恒亲信密定后,派李辅国拉拢陈玄礼,秘密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可能已经在长安开始了。玄宗避乱逃跑。离开首都时,大约有3000人,宫后王子李恒的后队有2000人,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和建宁王在逃亡队伍中“典亲兵从”,为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说唐初历次宫廷政变要煞费苦心地攻占玄武门才能成功,那么这一次,君臣们已经离开了宫禁,远离了野外的荒野,利用手中掌握的禁军发动了一场政变,就可以稳操胜券了。
6月14日,逃亡队抵达马尾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北23英里)。禁军士兵因饥饿和疲劳而抱怨。团队的骚动为秘密操纵和策划军事变革的王子李恒提供了绝佳时机。
巧合的是,杨国忠从驿站骑马,被20多名吐蕃使者拦住,告诉他没有食物,并要求回家。这时,禁军中有人喊道:“
与胡虏谋反的杨国忠。喊声惊动了杨国忠,他见事不妙,拨马想走。一名名名叫张小静的骑兵飞射一箭,将他射下马下,布置周密的禁军追赶马尾驿西门,将他砍死,割下首级,挂在驿门外示众。他的儿子杨璇和韩国妻子也被乱军杀害。宰相魏方进出面骂人,也被一刀砍死。与此同时,闻讯而出的另一位宰相韦见素,头部受伤,军中有人大喊“不伤韦相公”,韦见素才侥幸逃脱灾难。张小静的飞箭和军中的大喊大叫提醒人们,兵变事先已经精心策划,并确定了明确的攻击目标。然而,事件只是杀死杨国忠父子的第一步。
玄宗亲自告诫军士,各归本队,并给予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聚集在驿站外,仍然没有散去,刀枪的撞击声不时传来。玄宗发现自己的话失去了力量。这时,陈玄礼出面奏道:“杨国忠谋反,众将已处决他,贵妃仍在左右供奉,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看到禁军威胁自己杀死杨贵妃,觉得情况严重,便靠回身转入驿站,倾头而立,久久不说话,表情有些悲伤。他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如果我杀了她,我不会累到无辜!高力士见此,忙上前跪禀:“贵妃确实无罪,但士兵们已经杀了宰相,贵妃还在左右,士兵们怎么能自安呢?请陛下审时度势,士兵心安才能保证陛下平安!玄宗见不可挽回,无奈之下,命高力士传诏,赐贵妃死亡,同时与她告别,愿她“好处转世”,贵妃也挥泪鞠躬,并告诉皇帝前路保重。就这样,年仅38岁的杨贵妃被吊死在驿中之佛堂。尚陈尸死后,在天井中,请禁军将士验明正身。
逼杀杨贵妃是王子发动马尾兵变的又一步。但令李亨惊讶的是,作为禁军首领,陈玄礼在处决贵妃后带头对玄宗表示忠诚。陈玄礼和李亨在朱杨一事上意见一致,但他仍然忠于玄宗。这保证了玄宗的人身安全。因此,虽然王子计划政变是为了夺取权力,但它并没有像历史上许多政变那样危及皇帝。应该说,陈玄利的政治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伟变革的结局。这也是陈玄礼以后跟着玄宗进蜀的真正原因。玄宗不怪他,但回到长安后被李亨勒令死亡。
李恒策划了马尾兵变,杀死了杨,矛头指向了玄宗。玄宗进蜀是不可逆转的,父子分道扬镳势在必行。李恒不能再和父亲皇帝一起西行了。他只能分兵,另谋发展。所以他说:“马尾画地,王子不敢西行。”他们的父子都很清楚这一点。
玄宗一路艰难,到达成都时,总共有1300名官兵,只有24名宫女。
与玄宗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李亨分兵后的情况极其尴尬。旧史上说“王子北上渡渭,一日百战”,可能不是真的,但一路上,草动风吹,仓促颠沛,令人震惊。“王子可能过时了,不能吃东西”并不夸张。直到成功抵达朔方军治所,尴尬的王子李亨一行才能呼吸。
登位平乱
7月9日,天宝十五年(756),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7月12日,李亨在灵武城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苏宗派使者到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宋代史学家范祖禹评论说,肃宗至灵武称帝,这就是“王子叛父”,即“不孝”,即未经玄宗许可的擅立。
那一天,李恒的心很复杂。多年来,危险的王子生涯结束了,多年的对手杨国忠也失去了马尾辫,今天登基,终于可以表现出悲伤和怨恨。然而,在灵武,远离首都大师,叛军占领了两个北京,收复了失地,叛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肃宗灵武即位,毕竟打出了平叛靖乱的旗帜。消息传到叛军占领区,极大地鼓励了当地的抵抗运动,扭转了玄宗逃亡后全国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在世界各地几乎崩溃的严峻时刻,苏宗在灵武举起平叛的旗帜,给全国臣民的复兴带来了希望。各地重新点燃了报国抗敌、誓死与叛军决战的熊熊火焰。这就是苏宗灵武自立朝廷的原因,也是他赖以发展的唯一前提。
公元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苏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过了歼敌的机会。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但苏宗没有设元帅,只派宦官鱼到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道怎么用兵,导致唐军大败。鱼朝恩把相州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郭子仪。苏宗不知是非,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这时,安史叛军又发生了内乱。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自称是大燕皇帝。同年5月,他从李光碧手中夺取了洛阳。史思明占领洛阳后不久,就被儿子史朝义杀害。肃宗死后一年,安史之乱平定。
祸起萧墙
朝中,自鱼朝恩以来,肃宗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肃宗同时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涉政事。起初,张皇后和李辅国连成一片,成为一党。后来,张皇后讨厌李辅国的专权,试图建立越王李系作为继承者,张皇后、李系和李辅国、程元振开始反对。公元762年,肃宗病了,连续几个月无法上朝。四月,玄宗病死,他悲痛欲绝,病情加重。张皇后召见王子,皇后说:“李辅国长期掌权,权力太大,他心里只怕我和你。目前陛下病危,他与程元振等人勾结阴谋作乱,必须立即杀害他们。王子泪流满面地说:“父亲病得很重,不应该向他起诉。如果我们自己杀了李辅国,父亲一定会感到震惊,这对他的身体不利。我想暂停这件事。张皇后送走王子,立即召肃宗次子,越王李系入内宫商议。李系立即命令宦官段恒军从太监中挑选200多名强健者,并将他们送到武器上准备动手。太监中有人向李辅国报告了这一情况。李辅国、程元振带着党徒到凌宵门探听消息,正遇王子要进宫探望父皇。李辅国谎称宫中有变,阻止太子入宫,并命令党徒劫持太子进入飞龙殿监视。李辅国假传王子的命令,鼓励禁兵入宫,抓住李系、段恒军等人,入狱。张皇后闻变,赶紧逃进肃宗宿舍躲避。李辅国带兵追进宿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不服从,恳求肃宗救命。苏宗被此吓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李辅国趁机将张皇后拖出宫,然后杀了张皇后、李系等人。苏宗因受惊病情突然转重,再加上无人过问,当天死于长生殿,时年51岁。